唯真财经


盘前早餐帮助大家在15分钟内完成:信息过滤→机会识别→策略制定→预案准备的全流程,

盘前早参阅读的黄金法则:

  • 数据交叉验证:政策利好+资金流入+技术突破=高确定性机会

  • 时间价值排序:9:00前重点看盘前早参→9:30紧盯定盘价→9:45开盘八法检验→10:30最终确认策略a

  • 反共识思维:当所有人讨论同一热点时,警惕日内兑现风险


一。A股开盘预判逻辑-定盘价:3478 

1. 美股昨夜发生了什么:    

 (1)昨夜美股三大指数微幅收涨,标普 500 涨 0.32% 至 6263.7 点,纳斯达克涨 0.25% 至 20730.49 点,道琼斯涨 0.53% 至 44254.78 点。市场经历了一场虚惊:特朗普与议员讨论「解雇鲍威尔」的消息引发早盘跳水,但随后澄清未计划行动,最终市场恢复平静。不过投行警告,若真发生罢免,可能导致美元暴跌 3%-4%、美债收益率飙升 30-40 基点。

(2)板块影响:

  • ●金融板块:短期波动未改独立性预期,但政治干预风险仍存,需警惕长期信用损耗。

  • ●科技巨头:整体表现分化,特斯拉因六座版 Model Y 订单激增涨 3.5%,谷歌宣布 8 月 20 日发布 Pixel 新品带动消费电子预期。

  • ●半导体设备:阿斯麦 Q2 营收 77 亿欧元(同比 + 46%)、净利润 23 亿欧元(同比 + 92%),但因 2026 年增长不确定性,股价暴跌,利空半导体设备板块。

  • ●中概股: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 1.41%,百度跌 7.48%、蔚来跌 3.29%,但理想汽车逆势涨 1.69%。

  • ●加密货币:众议院通过稳定币法案程序性投票,Circle 大涨 19.39%,但立法捆绑争议导致后续不确定性,利好与风险并存。美国银行计划发行稳定币,进一步提振行业预期。

  • ●稀土板块:MP Materials 宣布发行 5 亿美元新股,盘后跳水超 6%,利空稀土概念股。

  • ●金融交易:高盛 Q2 股票交易收入 43 亿美元(同比 + 36%)创纪录,关税波动带来的高频交易需求利好券商板块。

(3)关键数据:

  • ●英伟达涨 0.39% 再创新高,市值突破 3.2 万亿美元,AI 芯片需求持续强劲。

  • ●稳定币概念股 Sharplink Gaming 涨 29.03%,Bitmine Immersion 涨 12.11%,反映市场对加密合规化的押注。

  • ●阿斯麦 Q2 新增订单 55 亿欧元(含 23 亿 EUV 订单),但 2026 年增长指引下调引发抛售,技术设备商面临地缘与需求双重压力。



2. 寛基的资金动向:  科创 50 受捧,中证 A500 遭抛售

(1)上证指数微跌 0.03%,但上交所 ETF 净申购 5.89 亿元,为 7 天内第 6 次获申购,资金小幅进场迹象明显。

(2)科创 50 指数获净申购 3.42 亿元,上证 50 指数获 0.99 亿元,显示资金偏好科技成长与大盘蓝筹。

(3)中证 A500 指数净赎回 7.9 亿元,是赎回最多的宽基;沪深 300、中证 1000 分别赎回 3.43 亿、2.55 亿,中小盘股继续被减持。



3. 期指的资金动向: 减空946手,共持有净空单89266手。空头小幅撤退,净空单仍处高位

(1)期指合计减空 946 手,净空单降至 89266 手。本周累计减空 8041 手,已超过上周加空的 7610 手,空头压力有所缓解。

(2)机构操作细节:

  • ●某信减空 1595 手(对 IC、IM 减空较多,对 IH、IF 小幅加空);其他主要玩家加空 649 手(对 IF、IC、IM 加空,仅 IH 减空)。

  • ●结构特征:对 IH、IF 合计加空 544 手,对 IC、IM 合计减空 1490 手,与当日小盘股强于大盘股的表现一致,日内已部分消化结构分歧。

(3)整体看,净空单仍在 8.9 万手高位,空头未完全退场,暂不具备大幅加码做多的信号。



4.  钱流向机会:  港股与军工受青睐,通信板块被减持

(1)成交额与增长:

  • 前十 ETF:香港证券 ETF(513090)、恒生科技指数 ETF(513180)居前,港股相关品种交易活跃。

  • 环比增长:恒生互联网科技 ETF(15920)涨 167%(首位),人工智能 AIETF(515070)涨 87%(次席),反映资金对港股科技和 AI 板块关注度上升。

(2)申购榜:

  • 证券公司指数获 4.68 亿申购,香港证券港元指数获 4.43 亿,券商及港股金融板块受捧(利好券商、港股金融板块)。

  • 中证军工指数(2.5 亿)、军工龙头指数(1.91 亿)同步被申购(利好军工板块)。

  • 港股通互联网指数(1.88 亿)、光伏产业指数(1.28 亿)也获资金青睐。

(3)赎回榜:

  • 通信设备指数(-2.38 亿)、5G 通信指数(-2.08 亿)遭赎回(利空通信设备、5G 板块)。



 二。新闻早餐的解读?

1.  事件: 世界 500 强榜单里,藏着中美实力的暗战。看世界 500 强榜单,就像看一部浓缩的国力竞争史。1995 年第一份榜单出来时,中国才 3 家企业上榜,全是国企;而美国 151 家,日本 149 家,几乎把全球 60% 的大企业都包了,前十名里日本占 6 家,那会儿日本汽车、电子卖遍全球,GDP 是美国的 72%,风头正劲。

但盛极而衰来得快。美国拉着多国签了 “广场协议”,日元一升值,日本经济泡沫炸了,股市楼市暴跌,之后 500 强数量一路掉,现在只剩 40 家。而美国靠信息革命翻盘,微软、苹果这些科技巨头冒出来,500 强数量稳中有升,利润更是甩开别人。

中国的故事则是另一条线。2001 年加入世贸后,中国制造冲出国门,GDP 连着多年涨 10% 以上,2010 年工业产值超美国,500 强数量也噌噌涨 ——2018 年首次超过美国,之后常年霸榜第一,2024 年有 133 家,比美国少 6 家但差距不大。

可光鲜背后有隐忧。美国企业平均利润 88 亿美元,我们才 39 亿,去掉国有大银行的贡献,这个数还得往下掉。而且咱们上榜的多是电网、石油、建筑这些国企,科技企业和民企占比不高;美国靠芯片、软件、生物医药这些高利润行业赚钱,人家赚的是全球高端市场的钱。

说白了,数量只是面子,利润和质量才是里子。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世界第一,已经开了个好头,接下来就得往半导体、生物医药这些高端领域冲,少搞点内卷,多赚点高附加值的钱。毕竟,能在全球产业链顶端站稳脚,才是真的强。



2. 事件: 银行股跌了,就因为人寿减持这点事?今天银行、保险板块有点蔫,带头跌的是杭州银行 —— 中国人寿说要未来三个月减持 5078.94 万股,理由是 “自身资产配置需要”。就这事儿,市场直接炸了锅,不少人念叨 “银行股到顶了”。

其实这波银行股能涨,核心逻辑之一就是险资 “狂买”。大家都觉得险资捧着钱来吃股息,银行股的估值就能撑住。可人寿一减持,市场立马慌了:是不是这些银行的股息率不香了?

但扒开来看,这事没那么玄乎。人寿减持杭州银行不是头一回,2021 年就开始了,跟现在的股息率关系不大。再说杭州银行本身,股息率在银行股里不算高,分红率也偏低,本来就不是险资 “吃息” 的核心标的。

真正的原因可能更简单:银行股前段时间涨得太猛,不少都创了历史新高,资金本就有获利了结的需求。人寿这波减持,刚好成了调整的由头。险资 “爆买” 的节奏歇一歇,让估值回回温,反而是好事。

所以不用太紧张。后续盯着那些高股息、分红稳定的银行股就行,只要险资吃息的底层逻辑没破,调整到位了,该有的机会还会有。市场偶尔闹点小情绪,很正常。



3. 事件: 创新药突然发力,这波行情能持续吗?最近创新药板块有点让人惊喜,国家医保局放了个大招:明确说创新药不会进集采,还首次提了 “反内卷”。这消息一出来,板块直接被点燃 —— 毕竟之前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创新药刚研发出来就被集采压价,现在这块心病算暂时没了。

更猛的是,中国生物制药掏出 5 亿美元收购上海礼新医药,全资拿下这家做肿瘤药的企业。这操作很明显,大厂在加码创新药布局,尤其是礼新擅长的 ADC(抗体偶联药物)领域,正好是咱们国内创新药的强项,全球都能排上号。

其实这波上涨不是突然的,主流机构早就悄悄加仓了。港股创新药指数都翻倍了,A 股这边也涨了 50%,比银行、机器人这些热门板块还猛。核心逻辑很简单:国内创新药在肿瘤领域,特别是双抗、ADC 这些细分赛道,已经能和全球顶尖水平掰手腕,出海卖药、合作授权(也就是常说的 “出海 BD”)能赚不少钱,这才是真本事。

说起来也有意思,A 股向来风水轮流转。去年医药跌得没人看,就像现在的白酒,一堆人唱衰。但只要逻辑硬,总会轮到。创新药现在就站在这个节点上:政策给空间,企业有实力,机构在加仓。

后续可以多盯着两类企业:一是双抗、ADC 领域有全球竞争力的,二是出海能力强的。毕竟真能把药卖到全世界,还能卖出好价钱,这才是创新药的长久饭票。



4. 事件:黄仁勋又放话了,机器人行业要变天?黄仁勋在链博会上的讲话最近挺火,他说人工智能下一个浪潮是机器人系统 —— 简单说,就是让 AI 大模型给机器人当 “脑子”,帮它们看懂物理世界、自己想办法干活。这话一出,不少人开始琢磨:机器人行业是不是要迎来新机会了?

其实这几年机器人硬件进步真挺快。国内厂商能把腿部丝杠、肩部关节这些零件做得又好又便宜,灵巧手、传感器也不缺。但问题出在 “脑子” 上 —— 现在的机器人听懂指令、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还很差。比如让它照顾老人、做顿饭,大概率会搞砸;顶多在工厂拧拧螺丝、家里扫扫地,场景特别受限。

这就是眼下的矛盾:硬件够格了,软件跟不上。黄仁勋说的 AI 大模型,正好能补上这个短板。想象一下,以后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推理 —— 比如发现地上有水,会自己找来拖把,而不是傻站着。这种升级一旦实现,机器人能干的活就多了去了,市场空间肯定翻几番。

值得注意的是,机器人板块这阵子调整得挺狠,尤其是特斯拉产业链的公司,之前炒的机器人预期差不多跌没了。如果马斯克那边有新进展 —— 比如 Optimus 机器人又迭代出厉害功能,这些公司说不定会反弹。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瞎猜个股,不如多看看那些做 AI 大模型和机器人结合的企业,或者特斯拉供应链里硬件扎实的厂商。毕竟,硬件打底、软件升级,才是机器人真正能跑起来的关键。




三。谷神指标的心法-第36章:

 

以历史的视角,可以对所谓的“周期”进行一种俯视。


很多时候聪明是“术”,一种高效的分析能力。


但有时候,情况复杂到“无法快速收集到所有信息,但又必须马上做出重要抉择”,


比如面对暴跌,各种消息似乎都有些道理,价格走弱又让人心烦意乱。


这个时候,一个聪明人的“高效本能”,


反而会成为某种障碍,因为他会本能的想到先卖出一些,然后低点再买回来,做个短差,尽量减少短期浮亏的影响。


其实一旦出了,价格弹起来,一般不会补的,因为觉得比自己出货时候还贵,不划算。


同时如果出了,价格继续跌,也会难以真敢“带量低吸”的,


因为下跌验证了他判断正确,他会对“躲闪浮亏”这种事情逐渐上瘾,


潜意识中,真到低位时候的“买入狠度”会不自觉的下降。


很多时候,观察的视角,比聪明属性重要的多。


因为所谓的“长期主义思维”,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以周期视角来思考事物”。


可以重新评估浮亏的意义,它有时无需躲闪,只需利用。


没有暴跌和错杀,就难以有真正“伟大的投资”。


而了解历史的意义,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更好的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并从中获得一种“独到的视角”。


对于很多人而言,历史仅代表一个个朝代和名人,他们也会背诵唐诗宋词啥的,


但其实无法做到“触类旁通”。


因此当某种现实在生活中呈现的时候,


他难以向历史“求索”,这也会影响他的认知反馈。

 

 

文章为记录个人思考,是作为反省操作失误的积累,文中个股不构成参考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投资有逻辑,交易有方法,持续关注阅读,时间会给你最真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