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前早餐帮助大家在15分钟内完成:信息过滤→机会识别→策略制定→预案准备的全流程,
盘前早参阅读的黄金法则:
数据交叉验证:政策利好+资金流入+技术突破=高确定性机会
时间价值排序:9:00前重点看盘前早参→9:30紧盯定盘价→9:45开盘八法检验→10:30最终确认策略
反共识思维:当所有人讨论同一热点时,警惕日内兑现风险
一。A股开盘预判逻辑-定盘价:3556
1. 美股昨夜发生了什么:
(1) 昨夜美股三大指数分化,标普 500 和纳斯达克再创新高,但市场对贸易摩擦的担忧暗流涌动。截至收盘,标普 500 微涨 0.14% 至 6305.60 点,纳指涨 0.38% 至 20974.17 点,道指则微跌 0.04% 至 44323.07 点。值得注意的是,标普 500 年内累计上涨约 8%,显示市场对经济韧性的预期仍在,但 8 月 1 日特朗普设定的关税最后期限临近,可能成为短期最大变量 —— 若对墨西哥、欧盟进口商品加征 30% 关税落地,将直接冲击跨国企业利润,尤其是依赖全球供应链的科技和制造业。
(2)科技股分化与 AI 动态。大型科技股涨跌互现:谷歌 A 涨 2.72%,亚马逊、Meta 涨幅超 1%,但特斯拉跌 0.35%,英伟达跌 0.60%。利好方面,Neuralink 首次单日完成两台脑机接口手术,摩根大通重组量子计算团队,OpenAI 与英国签署 AI 战略合作协议,这些事件可能推动医疗科技、量子计算和 AI 安全板块热度。利空则来自 OpenAI 主导的 “星际之门” 数据中心项目,因选址分歧和关税成本压力,初始 1000 亿美元投资目标未能实现,直接冲击 AI 基础设施概念股。
(3)贵金属与基础材料走强。世纪铝业飙升 9%,美洲白银、泛美白银涨近 5%,COMEX 黄金和白银期货分别收涨 1.55% 和 2.02%,报 3410.3 美元 / 盎司和 39.24 美元 / 盎司。这一表现反映市场对贸易摩擦升级的避险需求,同时惠誉下调 2025 年 25% 行业前景至 “恶化”,加剧了资金向贵金属的避险迁移。
(4)业绩指引与板块异动。美国电信巨头威瑞森上调年度业绩指引后股价涨超 4%,显示传统行业盈利韧性;Block 因纳入标普 500 指数大涨 7%,金融科技板块获资金追捧。但需警惕惠誉报告中提到的 “利率长期高企” 对高估值板块的压制,尤其是依赖低成本融资的科技成长股。
(5)中概股结构性机会。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微跌 0.28%,但虎牙暴涨 16%,蔚来、拼多多涨幅超 2%,反映部分细分领域(直播、新能源车、电商)仍受资金青睐。理想汽车跌超 4%、京东跌超 1%,或与市场对消费电子需求疲软的担忧有关。
(6)关税达摩克利斯之剑:若特朗普政府在 8 月 1 日前强硬加征关税,可能引发全球贸易链动荡,直接冲击跨国企业盈利预期,尤其利空半导体、汽车制造等板块。
(7)财报季验证时刻:本周七巨头财报将密集发布,企业指引若不及预期(如营收增速下调、利润率承压),可能引发科技股回调。
(8)美联储政策博弈:尽管 9 月降息概率超 50%,但特朗普政府对鲍威尔的政治压力(如刑事指控)可能干扰政策独立性,需密切关注周二鲍威尔讲话释放的信号。
2. 寛基的资金动向: 宽基分化、期指博弈与板块轮动
(1)宽基 ETF:资金在「大小盘」间精准调仓。从资金流向看,市场呈现明显的结构性选择。上证指数 ETF 单日净申购 12.6 亿元,科创 50 指数 ETF 净申购 6.1 亿元,显示资金对大盘蓝筹和科技成长的偏好。但中证 A500 指数 ETF 单日净赎回 10.19 亿元,中证 1000 指数 ETF 净赎回 4.07 亿元,反映中小盘股资金撤离压力。值得注意的是,中证 A500 指数基金二季度整体净赎回 34.92 亿份,说明中小盘股的资金流出并非单日现象,而是中长期趋势。
(2)板块影响:
●利好:大盘蓝筹(上证 50、沪深 300)和科技成长(科创 50)因资金流入获得支撑。
●利空:中小盘股(中证 A500、中证 1000)面临流动性压力,需警惕估值回调风险。
3. 期指的资金动向: 加空2845手,共持有净空单96009手。空头逆势加仓释放谨慎信号,期指市场出现「涨势中加空」的反常操作:
(1)净空单增至 96009 手:较上周五增加 2845 手,创「9.24」以来中位数水平。若市场继续上涨,空头单日亏损可能扩大至数亿元。
(2)主力合约分化:
●IH、IF(大盘股):多空均减仓,但多头减仓更多,显示对大盘短期谨慎。
●IC、IM(中小盘):多空均加仓,IM 合约空头加仓 2599 手,反映对中小盘股的看空情绪。
●(3)机构操作矛盾:某信对 IH、IF 加空 1414 手,但对 IC、IM 减空 1774 手;其他玩家则集中对 IM 加空 2599 手,显示主力资金对市场方向存在分歧。
(4)板块影响:
●利空:期指空头加仓可能压制市场短期情绪,尤其是中小盘股需警惕抛压。
●中性:净空单处于历史中位数,市场未现极端恐慌,中长期仍需观察资金动向。
4. 钱流向机会: ETF 资金揭示三大主线
(1)港股与创新药热度攀升:
●香港证券 ETF(513090)成交额 26.37 亿元居首,港股创新药 ETF(513120)成交额 17.00 亿元,反映资金对港股估值修复和创新药政策红利的预期。
●香港证券港元指数、港股通非银人民币指数单日净申购超 5 亿元,显示南下资金对港股金融板块的青睐。
(2)周期与科技轮动加速:
●中证 1000ETF 成交额环比激增 120%,有色金属 ETF 增长 87%,表明资金从大盘向中小盘周期股扩散。
●金融科技 ETF 连续两周份额增长 14.72 亿份,半导体 ETF 增长 14.08 亿份,显示科技细分领域(金融科技、半导体设备)仍受资金追捧。
(3)防御性板块遭抛售:
●医药 ETF 单周份额减少 17.55 亿份,军工、银行、红利指数同步被赎回,反映资金从防御性板块撤离,转向进攻性资产。
(4)板块影响:
●利好:港股金融、创新药、有色金属、金融科技、半导体。
●利空:医药、军工、银行、红利等防御性板块短期承压。
二。新闻早餐的解读?
1. 事件: A 股这波上涨,是牛市来了还是陷阱?最近 A 股涨得让人有点恍惚 —— 上证指数破了 3500 点,成交额接连站上 1.5 万亿,稳定币、银行、创新药这些热点轮着来,看着热闹得很。但老股民心里可能在犯嘀咕:这到底是真牛市,还是又一场短暂的狂欢?
其实老股民常说的 “牛市剧本”,好像又开始上演了。有人统计过 20 年数据,牛市往往按 “金融搭台→科技主升→周期补涨→防御收官” 的路子走,现在正好到了从金融往科技切换的节骨眼,AI 这波革命又给科技股添了把火,这节奏看着挺顺。
但矛盾就在这儿:牛市里最吊诡的不是涨得多猛,而是普通人往往 “全程参与,颗粒无收”。该买的时候怕套牢,犹豫着不敢进;等涨到高位,又觉得 “还能涨”,一头扎进去,结果刚跌一点,之前赚的就吐回去了。更别说 A 股的牛熊向来暴躁,涨的时候资金疯涌,看着气势如虹;跌的时候深不见底,熊市里能亏得肉疼。
说到底,现在的关键是别被 “温婉的上涨” 迷惑。既然到了科技主升的切换点,不如多盯着 AI、半导体这些主线,别乱追已经炒高的热点。仓位上留点心眼,涨多了敢减点,跌下来别慌着割。牛市确实会来,但能赚到钱的,永远是那些看清节奏、不贪不慌的人 —— 毕竟,它从来不是温柔的馈赠,而是对耐心和理性的考验。
2. 事件: 港股补税风暴:20% 个税砸下来,A 股要偷着乐?最近有个消息在投资圈炸开了锅 —— 有大 V 接到税务部门电话,要求补缴港股投资收益的 20% 个人所得税。这事看似突然,实则暗流涌动。从北京到上海,从江苏到浙江,多地税务部门正密集通知通过富途、老虎等境外券商开户的内地投资者,自查 2022-2024 年的境外所得,补缴金额从十几万到上百万不等。
为啥突然收紧? 说白了,技术手段升级让监管穿透了。以前靠 CRS(国际税收信息交换)只能拿到账户余额和交易流水,现在金税四期一上,连你每笔交易的盈亏都能算得明明白白。比如你高频交易,一年流水几千万,系统直接预警;再比如你账户趴着 20 万美元,哪怕没怎么动,也可能被列入重点核查名单。
影响有多直接? 最直观的是资金流向。港股投资者突然发现,辛辛苦苦干一年,20% 利润要上缴,而 A 股只交千分之一印花税,这性价比差距太大了。最近 A 股成交额破 1.5 万亿,港股通资金净流入明显增加,部分原因就在这儿。更有意思的是,港股内部也在分化:港股通标的(如腾讯、阿里)因免税优势成了香饽饽,而小票流动性进一步萎缩,有点 “龙头恒强、小票边缘化” 的味道。
但这里面有个矛盾点: 政策初衷是堵漏,可执行细节却让不少投资者喊冤。比如有人前两年亏得血本无归,今年刚回本就得交税;有人 3 年前买入股票,今年卖出刚好持平,按 “单笔交易计税” 反而不用缴。这种 “年度盈亏不能互抵” 的规则,让很多人觉得不公平。不过从监管角度看,这也倒逼大家别把境外投资当 “免税乐园”,得更理性对待风险。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该咋应对? 首先,别慌着抛售港股。如果你持有的是港股通标的,恭喜你,资本利得税暂时免到 2027 年,这波政策冲击基本免疫。其次,A 股的吸引力确实在提升 —— 估值低、优质企业多,还能避开 20% 的税负。但要记住,靠资金回流撑起来的行情不持久,A 股真正要留住人,还得靠更多像茅台、宁德时代这样能长期分红的好公司。
最后提醒一句: 如果你是高频交易者,或者账户资金量较大,最好主动梳理下交易记录。毕竟税务部门现在既能查到你的流水,也能通过外汇数据比对你的资金进出。与其被动补税,不如提前规划,把钱投到更合规、税负更优的渠道,比如港股通或境内 ETF。
这场补税风暴,本质上是资本市场规范化的必经之路。对个人来说,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版图了;对 A 股来说,能不能抓住这次 “引流” 机会,把短期热度变成长期信心,才是真正的考验。
3. 事件: 1.2 万亿的超级工程,为啥说它能改写基建格局?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的消息,这两天在圈内刷屏了。总投资 1.2 万亿,是三峡工程的 5-6 倍,建成后发电量能顶 3 个三峡 —— 光看这数字,就知道这不是普通工程。更不一般的是,专门为此成立的中国雅江集团,在 99 家央企里排第 22 位,这战略级别,说是 “史诗级大招” 真不夸张。
为啥要花这么大代价搞这个工程?说白了,经济增长得有 “实在抓手”。以前靠房地产当 “杠杆”,放水的钱能通过买房、盖楼流到各行各业;现在这根杠杆换成了超级基建 ——1.2 万亿砸下去,可不是简单花掉钱,而是能带动上下游一串行业:挖隧道要工程机械,建大坝要钢铁水泥,发电后还得铺特高压电网,算下来拉动的需求可能远超 1.2 万亿,这才是真金白银的刺激。
但市场反应也挺有意思。开工消息一出,钢铁 ETF 涨 4 个点,基建 ETF 飙 6 个点,建材 ETF 甚至冲了 9 个多点,情绪确实火爆。可短期这么猛的涨法,难免有 “炒预期” 的成分,说不定明天就波动。但中长期看,这工程不是一阵风 —— 光建设就得十几年,每年稳定的订单、材料需求,会实实在在装进基建、水电设备企业的业绩里,这可不是虚的。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追短期疯涨的热点。不如盯着两个方向:一是直接参与建设的央企基建龙头,二是特高压、大型水电设备这些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毕竟这种级别的工程,带来的不是昙花一现的炒作,而是能撑好几年的业绩底气。
4. 事件: 机器人板块周末炸了,这波能追吗?这周末机器人板块热度直接拉满,不管是圈内讨论还是资金动向,都透着一股 “要搞事情” 的劲儿。但热闹背后,到底是短期炒作还是真有硬逻辑?
先说说这波热度的来头。第一个爆点是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最快年底就能 IPO,妥妥的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要知道,智元机器人借壳的上纬新材已经飙了 8 个 20cm 一字板,追平 A 股纪录,宇树这正宗标的自然更受关注。第二个是订单,优必选拿了近 1 亿的单,加上上周末宇树、智元的 1.24 亿,虽说 2 亿多不算天文数字,但至少打了那些说 “机器人只是玩具” 的人的脸,给行业攒了点底气。第三个更关键,黄仁勋说 AI 下一波是物理 AI,核心是机器人;马斯克也放话 “几年后机器人会成常态”,大佬站台,市场信心一下子就起来了。
但这里也有个矛盾点:之前不少人觉得人形机器人还在表演阶段,离实用远得很,炒作都是瞎炒。可看看上纬新材的疯涨,再看看周末资金扎堆讨论宇树产业链,明显市场已经认了 “产业初期” 的逻辑 —— 哪怕现在不赚钱,只要有持续催化,就能炒得欢。
接下来催化还真不少:特斯拉财报要来了(马斯克可能再聊机器人),7 月 26 日上海人工智能大会、8 月世界机器人运动会,都是潜在的引爆点。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纠结 “现在能不能赚钱”,重点盯紧宇树、智元的产业链(比如核心部件供应商),还有特斯拉机器人相关标的。毕竟这种产业风口,初期的炒作往往比想象中更持久,只要催化剂不停,热度就不容易散。
三。谷神指标的心法-第39章:
“厚势”是围棋中的经典概念——通过构建结构稳固的棋形,
短期虽未转化为实地,却能在后续中持续发挥影响力(如压制对手、拓展空间)。
也就是,高手懂得“评估整体未来走向”,往往耐性和眼光都更长远一些。
技术分析的核心与“厚势”概念异曲同工,
比如持有基本面不能太差的股票,忍受短期市场波动
等待股票洗盘结束进入拉升兑现(类似围棋中厚势最终转化为实地)
避免因市场短期情绪(如恐慌抛售、跟风炒作)破坏长期布局,
如同围棋中不为局部小利打乱全局节奏。
职业棋手的成长离不开“复盘”,通过回顾对局记录(打谱),
分析每一步的优劣,总结失误与经验。
这种“刻意练习”能不断优化思维模式。
成功的投资者同样需要系统性复盘,记录每笔交易的决策逻辑,
事后对比实际结果,找出认知偏差(比如没看对的原因是什么)
也会像围棋研究“定式”(经典棋型解法)一样,
总结市场规律(如股价波动与谷神指标的关系),形成可复用的投资框架
文章为记录个人思考,是作为反省操作失误的积累,文中个股不构成参考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投资有逻辑,交易有方法,持续关注阅读,时间会给你最真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