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真财经


盘前早餐帮助大家在15分钟内完成:信息过滤→机会识别→策略制定→预案准备的全流程,

盘前早参阅读的黄金法则:

  • 数据交叉验证:政策利好+资金流入+技术突破=高确定性机会

  • 时间价值排序:9:00前重点看盘前早参→9:30紧盯定盘价→9:45开盘八法检验→10:30最终确认策略

  • 反共识思维:当所有人讨论同一热点时,警惕日内兑现风险


一。A股开盘预判逻辑-定盘价:3590 

1. 美股昨夜发生了什么:     

 (1)昨夜美股三大指数延续分化,标普 500 与纳指再创新高。道指涨 0.47%(本周累计涨 1.26%),纳指涨 0.24%(本周累计涨 1.02%),标普 500 涨 0.4%(本周累计涨 1.46%)。核心驱动力是美欧贸易协议谈判乐观预期,但华尔街警告称,标普 500 多项估值指标(市销率、市现率等)接近历史高位,投机交易升温可能加剧回调风险。

    (2)科技股分化与个股异动

      • ●特斯拉涨 3.52%,微软涨 0.55%,谷歌 A 涨 0.53%,但英伟达跌 0.14%,Meta 跌 0.30%,亚马逊跌 0.34%。

      • ●英特尔跌 8.5%(利空半导体板块),因季度亏损超预期且宣布裁员;特许通讯跌 18%(利空电信板块),创 IPO 以来最差单日表现,因美国互联网客户数下降。

      • ●Meta 挖来 ChatGPT 核心研发人员赵晟佳任超级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利好 AI 研发板块),Neuralink 启动仿生眼临床试验(利好脑机接口板块)。

    1. (3)商品市场波动

      • ●WTI 原油跌 1.32% 至 65.16 美元 / 桶(本周累计跌 1.35%),布伦特原油跌 1.07% 至 68.44 美元 / 桶(本周累计跌 1.2%)(利空能源板块)。

      • ●COMEX 黄金跌 1.04% 至 3338.5 美元 / 盎司(本周累计跌 0.51%),白银跌 2.29% 至 38.325 美元 / 盎司(本周累计跌 0.26%)(利空贵金属板块)。

    2. (4)美联储政策与市场预期

      • 市场普遍预期下周四美联储将维持利率不变,但 9 月降息概率仍为 60%。特朗普持续施压降息,鲍威尔面临 “保独立性” 与 “应政治压力” 的两难(中性影响,短期压制利率敏感型板块波动)。

    (5)其他重要动态

    • ●热门中概股多数下跌,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 0.89%,蔚来逆势涨超 1%,哔哩哔哩跌超 2%。

    • ●散户模因股退潮,柯尔百货跌 6.16%,Beyond Meat 跌 5.45%,反映投机情绪降温(利空高波动题材股)。

    ●当前市场处于 “协议利好提前兑现” 与 “估值高位风险累积” 的平衡期,建议关注下周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财报(尤其资本开支计划),规避估值过高且缺乏业绩支撑的投机标的,能源、贵金属板块短期需警惕需求预期弱化带来的回调压力。



    2. 寛基的资金动向:  赎回潮来袭,短期信号偏谨慎

    (1)上证指数跌 0.33% 失守 3600 点,上交所 ETF 合计净赎回 32.83 亿元,是 18 个交易日以来最大赎回量。

    (2)仅上证指数获 0.27 亿小幅申购,其余宽指全被赎回:

    • ●赎回主力:中证 A500(-16.83 亿)、科创 50(-14.17 亿)、中证 500(-11.23 亿),均超 10 亿;

    • ●次主力:中证 1000(-5.46 亿)、沪深 300(-4.68 亿)、上证 50(-4.6 亿),近 5 亿;

    • ●小幅赎回:科创创业 50(-1.0 亿)等。

    (3)历史经验显示,类似 “几乎全赎回” 的情况(7 月 22 日出现过),次日大盘多冲高回落,短期对宽指相关板块(尤其中小盘、科创类)构成利空。



    3. 期指的资金动向:减空164手,共持有净空单101090手,减空力度弱,信号模糊需仓控

    (1)期指合计减空 164 手,净空单维持在 101090 手(连续两天超 10 万手),信号不明确。

    (2)机构操作细节:

    • 某信加空 314 手(主要对 IF 加空 648 手);其他主要玩家减空 478 手(对 IC 加空 960 手,对 IF 减空 1190 手)。

    • 整体特征:四大合约多空均大幅减仓,多空双方都在平仓,操作显犹豫。

    (3)结构上对 IH、IF 减空 668 手,对 IC、IM 加空 504 手,方向杂乱。结合净空单仍处高位,建议适当仓控,短期市场波动可能加大。



    4.  钱流向机会: AI 受捧,半导体遭抛,多板块现 “分歧”

    (1)成交额与增长:

    • ●前十 ETF:香港证券 ETF(513090)、港股创新药 ETF(513120)依旧活跃。

    • ●环比增长:科创 AI ETF(588790)涨 274% 居首,AI 板块热度回升。

    (2)申购榜(利好相关板块):

    • ●香港证券港元指数(16.19 亿)、港股通非银人民币指数(4.36 亿)获大额申购(利好港股金融);

    • ●科创 AI 指数(3.62 亿)、人工智能指数(1.65 亿)受捧(利好 AI 产业链);

    • ●中证钢铁指数(1.63 亿)、稀土产业指数(1.42 亿)获配(利好钢铁、稀土)。

    (3)赎回榜(利空相关板块):

    • ●证券公司指数(-2.64 亿)、中证银行指数(-2.82 亿)遭抛(利空金融板块);

    • ●科创芯片指数(-2.86 亿)、半导体指数(-1.78 亿)被赎回(利空半导体);

    • ●建筑材料指数(-1.43 亿)、5G 通信指数(-0.9 亿)同步回落(利空建材、5G)。

    (4)资金 “打架” 现象:基建工程获申购但建筑材料遭抛,通信设备受捧但 5G 通信被赎回,反映板块内部分化明显,需警惕追高风险。



     二。新闻早餐的解读?

    1.  事件:2025 年会等来十年一遇的大牛市吗?最近股市圈有点 “上头”—— 有人说账户连红 13 天,机构喊出 “仰望万点星空”,连街头大爷都在聊 K 线。但看看历史,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眼熟?

    3500 点之上,牛市呼声震天。先摆数据:过去 35 年,A 股有效站上 3500 点只有三次(2007、2014、2020 年),十年一次的大牛市也掐着点来(1995、2005、2015 年)。现在到了 2025 年,刚好卡在 “十年周期” 节点,加上沪指站稳 3600 点,不少人觉得 “历史要重演了”。

    更火的是市场情绪:公募基金规模冲到 34.39 万亿,创了 2024 年以来第九次新高;银行客户经理说咨询的人排着队,连小区大妈都在问 “买啥基金好”。这种热闹劲儿,像极了之前 LABUBU 和银行板块被吹上天的时候。

    历史规律 vs 情绪过热。为啥大家信 “十年一牛”?因为前三次确实踩着点来:1995 年政策松绑,2005 年股改,2015 年杠杆资金入场,每次都有实打实的驱动力。现在呢?国家队托底、外资回头、险资加仓,资金面看着挺扎实,加上公募规模暴增,似乎有那味儿了。

    但问题也在这儿:情绪太满了。之前 LABUBU 被炒到溢价 300%,银行板块被喊 “永远的神”,结果后来都跌回原形。现在机构喊 “万点”,散户连红就觉得 “牛市稳了”,这种热度往往是短期信号 —— 就像煮水,快开的时候最容易溢出来。

    追涨的风险,埋伏的机会。这里的冲突很明显:历史规律说 “该涨了”,但情绪过热又预警 “要调整了”。量化资金现在特别活跃,你追涨进去,很可能成了他们的 “血包”;但要是提前埋伏低位板块,等拉涨了卖给量化,反而能吃到肉。

    就像 5 月银行板块过热时,有人追进去套在高点,而埋伏人工智能的人,等 6 月算力爆发就赚翻了。现在的市场,不是没机会,是机会藏在 “热闹之外”。

    别贪多,抓住一两波就够了。对普通人来说,不用纠结 “是不是万点牛市”。就算真有万点,你也抓不住每一波。不如记住两点:要么在低位躺平,等风来(比如之前提到的 AI、机器人产业链);要么提前研究板块,别等涨疯了再追。

    历史规律是参考,但别当圣旨。2015 年牛市有人赚十倍,也有人亏到跳楼,区别就在 “贪不贪”。对咱们来说,重仓抓住一两波上涨,足够改善生活了 —— 毕竟,财务自由不需要抓住所有机会,抓住属于自己的那次就好。



    2. 事件:3600 点丢了别怕,证监会这话藏着慢牛的信号。今天沪指失守 3600 点,不少人又开始慌:是不是要大回调了?巧的是,证监会刚好开了个大会,说要 “巩固市场回稳向好,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这节骨眼上放这话,更像给大家递了颗定心丸 —— 别慌,市场还得慢慢走。

    为啥这时候提 “稳定”?其实不难理解。3600 点刚站上没几天就掉下来,难免有人担心之前的上涨白费了。但证监会这表态,明摆着是说 “市场向好的趋势没变”。毕竟股市好了,大家手里的钱变多了,才敢消费;企业融资也方便,能拉动经济。这种时候强调 “稳定”,就是怕市场瞎折腾,一会儿暴涨一会儿暴跌。

    之前指数冲得有点快,从 3000 多点到 3600,也就三个多月。真要是按这速度,今年冲到 4000 点都不稀奇,但历史经验早就证明:暴涨之后往往跟着暴跌,对经济一点好处没有。2015 年那波就是例子,涨得猛跌得更狠,最后还得花大力气救市。

    “慢牛” 比 “快牛” 更靠谱。监管层心里跟明镜似的:“巩固”“稳定”“活跃” 这三个词,字字都在说 “要慢牛”。太快了不行,筹码没换够,涨上去也站不稳;太稳了也不行,没活力没人玩。现在回调一下,刚好让之前追高的人歇口气,想进场的人有机会买,完成 “筹码交换”,下次再冲 3600,底气才足。

    就像一群人爬山,一口气冲太快容易摔,停下来喝口水、调整下节奏,反而能爬得更高。股市也一样,3600 点附近歇脚,总比硬冲上去再滚下来强。

    别纠结短期涨跌,盯紧这两个字的变化。这里的矛盾其实很简单:有人盼着天天涨,觉得这样才叫牛市;但监管层更怕 “疯牛” 变 “疯熊”。今天的回调,与其说是 “下跌”,不如说是给快节奏踩了脚刹车 —— 让那些靠情绪炒作的资金冷静下,让真正看基本面的资金有机会进场。

    但也有人担心:这会不会是 “降温” 的开始?其实不用怕。“巩固” 和 “稳定” 的潜台词是 “不允许大跌”,而 “活跃” 又在说 “也得有机会涨”。真正要注意的,是以后会不会把 “活跃” 换成 “繁荣”—— 那时候,可能才是长牛的信号。

    跟着慢牛节奏走,回调反而是机会。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盯着 3600 点较劲。这波回调要是能让筹码换得更充分,下次再冲上去,根基才稳。与其慌着割肉,不如看看手里的票:要是基本面没坏,回调反而是补仓的机会;要是纯靠情绪涨起来的,这时候就得想想该不该撤。

    监管层要的是 “慢慢涨”,咱们就得适应 “慢慢赚”。毕竟股市不是过山车,稳稳当当往上爬,才能真的拉动消费、提振信心。3600 点丢了就丢了,只要慢牛的节奏不变,后面有的是机会再拿回来。



    3. 事件:  内地资金狂买港股,这波行情能比 A 股走得远吗?最近南向资金有点 “疯”——7 月 25 日港股回调那天,居然又冲进去 200 多亿港元,今年累计已经超 8100 亿了,直接超过去年全年的 8078 亿,创下新高。这事儿让人琢磨:内地资金这么猛,港股能一直强下去吗?

    8100 亿南下资金,撑起港股半边天。说组数据更直观:现在南向资金在港股的总盘子已经有 4 万多亿港元,占了港股总市值的十分之一。别看还没到 “说了算” 的地步,但影响力早不是小打小闹了。更巧的是,外资最近也在买港股,中国资产成了香饽饽 —— 内资外资一起动手,买盘远大于卖盘,这也是为啥今年港股比 A 股强得多的核心原因。

    反观 A 股,热闹归热闹,但总有点 “自己人打自己人” 的意思:除了国家队托底,其他资金经常互砍,涨的时候分歧大,跌的时候慌得快,走得特别拧巴。

    为啥资金更爱往港股跑?其实不难理解。港股里有不少 A 股稀缺的标的,比如互联网巨头、创新药企业,这些公司估值之前跌得狠,现在业绩回暖,成了资金眼里的 “洼地”。而且今年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态度变了 —— 从之前的持续流出,到现在真金白银买入,和南向资金形成了 “合力”。

    A 股呢?虽然也有热点,但资金总在不同板块里 “跳来跳去”:今天炒 AI,明天追基建,后天又去抢资源品,很难形成持续的买盘。就像一群人拉车,你往东我往西,自然跑不快。

    港股的 “稳” 和 A 股的 “乱”,机会在哪?这里的反差很明显:港股靠资金合力慢慢涨,虽然没 A 股单日涨幅猛,但回调时跌得少,更抗造;A 股靠热点轮动撑着,看着热闹,可踩不对节奏就容易被套。

    比如最近港股的互联网股,南向资金买,外资也加仓,美团、腾讯慢慢爬,回调时跌 1% 就有人接;而 A 股的某些热点,今天涨 5%,明天跌 3%,全靠情绪撑着,普通人很难跟上。

    别光盯 A 股,港股这两个方向可以看看对普通人来说,不用纠结 “哪个市场更好”,关键看资金在往哪扎堆。港股的机会在于 “内资外资都认” 的板块 —— 比如业绩回暖的互联网、估值低的金融股,这些标的有资金合力,回调时反而是机会。

    A 股也不是没机会,只是得等资金形成共识。与其追着热点跑,不如看看那些国家队托底、外资也在悄悄买的板块,比如人工智能、有政策托底的机器人。

    说到底,资金在哪,机会就在哪。港股靠着 8100 亿南下资金和外资加持,大概率能走得更稳;A 股只要少点 “互砍”,多点合力,也能跟上。普通人别贪多,抓住一个资金共识强的方向,比啥都强。



    4. 事件:上海 AI 大会火出圈,这三个风口可能要起飞!周末上海 AI 大会简直炸锅了,168 元的门票被黄牛炒到 2000 块,连保安都说 “干了十年没见过这阵仗”。最火的三个板块 —— 算力、智能眼镜、人形机器人,藏着不少赚钱机会,咱们掰开揉碎聊聊。

    为啥这三个板块突然成顶流?先说算力。华为昇腾 384 服务器第一次亮相,384 个昇腾 910C 芯片 + 192 颗鲲鹏 CPU,液冷散热直接把功耗干到行业最低。说白了,这东西就是给大模型 “喂饭” 的,阿里通义、讯飞星火这些大模型都得靠它训练。更狠的是,华为云新搞的 CloudMatrix 384 超节点,算力直接干到 300Pflops,比业界快 67%,以后大模型训练成本能降一半。

    智能硬件这边,阿里夸克 AI 眼镜直接支棱起来了。戴着它扫支付宝二维码,说句 “支付 10 元” 就能付款,连手机都不用掏。小米、雷鸟这些大厂也跟着进场,TWS 耳机、智能音箱之后,下一个爆款可能就是这玩意儿。

    人形机器人更猛。宇树机器人现场打拳击,智元机器人写书法、打冰壶,连上海电气都搞出个 “溯元” 机器人,能搬 10 公斤的箱子,在工厂里当搬运工。最夸张的是,智元、宇树联合拿下 1.24 亿订单,优必选也中了 9051 万,机构说这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 “第一枪”,2027 年就能大规模量产。

    技术突破 + 资本押注,风口真来了?算力的爆发其实是被逼的。现在大模型越做越大,光靠单卡算力根本不够,昇腾 384 这种集群服务器就成了刚需。更关键的是,华为、寒武纪这些芯片厂出货量猛增,配套的液冷(中恒电气)、PCB(方正科技)、光模块(光迅科技)这些公司,业绩马上要起飞。

    智能眼镜能火,全靠支付宝的 “看一下支付”。以前智能眼镜只能听歌、导航,现在能直接付款,场景一下子打开了。阿里、小米下场后,供应链会加速成熟,明年价格可能降到千元以内,变成跟手机一样的标配。

    人形机器人的逻辑更硬。以前机器人只能干简单重复的活,现在宇树、智元的机器人能打拳击、写书法,上海电气的 “溯元” 连复杂工业场景都能搞定。最关键的是,刚果限制钴出口、江西限制锂云母开采,原材料价格开始涨了,机器人成本下降,商业化自然就快了。

    资本狂欢背后,风险藏在哪儿?算力虽然猛,但有个大问题 —— 卡脖子。昇腾 910C 芯片还是依赖台积电代工,要是老美再搞制裁,产能可能跟不上。不过中芯国际已经在扩产,下半年 28nm 芯片产能能翻倍,国产替代有盼头。

    智能眼镜的风险在于 “伪需求”。现在大家戴眼镜主要是为了装酷,真正用支付功能的能有多少?要是明年出货量不及预期,股价可能得回调。但反过来想,一旦支付宝、微信支付全面接入,这玩意儿可能变成 “移动支付 2.0”,想象空间巨大。

    人形机器人最麻烦的是 “预期差”。市场都在传智元要借壳上市,但实际难度超大。智元成立才两年多,不符合科创板上市条件,就算借壳也得等资产注入,短时间内根本兑现不了。宇树虽然启动 IPO,但最快也要 2025 年底才能上市,资本炒作可能提前透支利好。

    这三个方向,普通人怎么抓机会?算力这条线,重点盯液冷和光模块。智能眼镜就看阿里、小米的动作,要是双十一前推出千元级产品,相关供应链得赶紧上车。

    人形机器人得区分 “真龙头” 和 “蹭概念”。智元、宇树虽然订单多,但商业化还在早期,反而是上海电气这种有工业场景落地的公司更靠谱。另外,机器人指数现在均线多头排列,要是能突破 5 月前高,可能开启主升浪,不过得警惕借壳炒作的风险。

    说白了,这次 AI 大会就像一场 “科技春晚”,真正的机会不在舞台上,而在台下的供应链。算力、智能眼镜、人形机器人这三个方向,技术突破是真的,订单增长也是真的,但短期炒作得悠着点,等三季度财报出来,真能兑现业绩的公司才是真龙。



    三。谷神指标的心法-第43章:

     

    股市运行逻辑,看趋势,看政策,看情绪。


    趋势部分,比较刚,一旦突破,基本“好坏即现”。


    政策部分,大方向好猜,但继续啥时候出来,没人知道,基本是“碰运气”。


    而情绪部分,比较诡谲,有时候一天就反转,显得“比较诡谲”。


    和k线随时保持一定距离,警惕着“理性被带偏节奏”。


    论坛上,有价值的养分不多,很多都是“噪音”,所以似乎更适合用来观察情绪。


    各种资讯,充斥在周围,一不小心,就会迷失自我。

     

    保持一个习惯,就是随时要比市场看得远一些。


    比如都盯着大道线呢,除了瞄一下,心里有点底之外,也要想到周线级别的表现。


    对于拉回的测算,并不是黄金比例那种算法。


    而是对于大道线的评估(送佛归殿)


    也未必看的多准,因为有时候预估也会错,


    但基本上会结合情绪反馈,量价反馈,以及指标共振反馈,来做综合评测。


    核心点在于这是一种“思考的习惯”。



    文章为记录个人思考,是作为反省操作失误的积累,文中个股不构成参考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投资有逻辑,交易有方法,持续关注阅读,时间会给你最真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