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前早餐帮助大家在15分钟内完成:信息过滤→机会识别→策略制定→预案准备的全流程,
盘前早参阅读的黄金法则:
数据交叉验证:政策利好+资金流入+技术突破=高确定性机会
时间价值排序:9:00前重点看盘前早参→9:30紧盯定盘价→9:45开盘八法检验→10:30最终确认策略
反共识思维:当所有人讨论同一热点时,警惕日内兑现风险
一。A股开盘预判逻辑-定盘价:3550
1. 美股昨夜发生了什么:
(1) 美东时间周五,美股 8 月开门黑,三大指数全跌超 1%,而且整周都在跌。标普 500 周跌 2.4%,是 5 月 23 日以来最差;道指周跌 2.9%,创 4 月 4 日以来最惨一周;纳指周跌 2.2%。
(2) 就业数据是个大雷:7 月非农仅增 7.3 万人,远低于预期的 10 万。更糟的是前几个月数据被大砍,6 月从 14.7 万调到 1.4 万,5 月从 12.5 万调到 1.9 万,明显看出美国劳动力市场一直疲软(利空银行板块,银行股大跌,摩根大通跌超 2%,美国银行、富国银行跌超 3%)。
(3) 不过这数据也让 9 月降息预期飙升,CME 数据显示概率从之前的低迷升到约 86%,毕竟周三鲍威尔还说不急着降,现在市场预期又变了。
(4) 特朗普的关税调整也添乱,新税率在 10%-41% 之间,加上科技股财报热退潮,资金开始获利了结。亚马逊跌超 8.27%,就因为当前季度运营利润指引不行;其他科技巨头也全跌,英伟达跌 2.33%,苹果跌 2.50%,Meta 跌 3.03%。
(5) 中概股也普跌,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 1.82%。阿里、拼多多都跌近 3%,理想汽车跌 3.30%,哔哩哔哩跌 4.08%,只有蔚来涨 2.87%。
(6) 商品方面,原油跌惨了,WTI 原油跌 2.79% 收 67.33 美元 / 桶,布伦特原油跌 2.83% 收 69.67 美元 / 桶(利空能源板块);黄金却涨了,COMEX 黄金涨 2.01% 收 3416 美元 / 盎司(利好贵金属板块)。
(7) 另外,OpenAI 融资 83 亿美元,估值到 3000 亿美元(利好 AI 板块);任天堂二季度营收飙 132%,Switch 2 卖得火(利好游戏硬件板块)。
2. 寛基的资金动向: 整体赎回为主,上证 50 获大额申购
(1) 上证指数跌 0.37%,上交所 ETF 合计净赎回 12.24 亿元。近期资金流向不佳,6 个交易日中有 5 天净赎回,累计净赎回 223.45 亿元。
(2) 获净申购的宽指:上证 50 指数(11.88 亿),净申购超 10 亿(利好大盘蓝筹板块);
(3) 净赎回主力:科创 50 指数(-8.27 亿)、中证 A500 指数(-8.16 亿),赎回量居前(利空科创及中小盘成长板块)。
3. 期指的资金动向: 加空5167手,共持有净空单92562手,由减空转加空,中小盘受压制
(1) 期指合计加空 5167 手,净空单升至 92562 手(重回 9 万手之上),信号偏谨慎。
(2)机构操作细节:
●某信加空 2605 手,对 IF、IM 加空(偏大盘及小盘),对 IH、IC 减空;
●其他主要玩家加空 2562 手,对 IH、IC、IM 加空,仅对 IF 减空。
(3)整体偏向加空中小盘:对 IC、IM 合计加空 4478 手,对 IH、IF 仅加空 689 手(利空中小盘股板块)。
(4)此前连续 4 天累计减空 13300 手的积极信号中断,叠加美联储 9 月降息预期减弱,市场短期承压,操作难度加大。
4. 钱所流向机会: 高股息受捧,光伏、医药遭抛售
(2) 申购榜(利好相关板块):
●军工:中证军工指数(3.02 亿),净申购最多(利好军工板块);
●港股: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2.65 亿)、香港证券港元指数(2.01 亿)(利好港股科技及证券板块);
●高股息:中证银行(1.75 亿)、标普中国 A 股大盘红利低波 50(1.41 亿)等 5 个指数,连续两天获申购(利好银行及高股息板块);
●其他:科创 AI(2.0 亿)、中证酒(1.91 亿)(利好 AI 及白酒板块)。
(3) 赎回榜(利空相关板块):
●光伏:光伏产业指数(-4.22 亿),赎回最多(利空光伏板块);
●半导体:科创芯片(-3.21 亿)、半导体指数(-0.69 亿)(利空半导体板块);
●医药:300 医药(-3.17 亿)、中证医疗(-2.57 亿)(利空医药板块)。
(4) 南向资金与机构动向:
●南向资金本周净流入 590.2 亿港元(环比增 82.43%),逆势加仓港股,三花智控、比亚迪股份持股量翻倍;
●机构本周净买入 76 股,工业富联获净买入 14.98 亿(居首);净卖出 61 股,胜宏科技净卖出最多。
(5) 整体来看,资金偏向防御,高股息及大盘蓝筹受青睐,中小盘成长股及前期热门赛道(光伏、半导体、医药)遭抛售,市场短期风格转向谨慎。
二。新闻早餐的解读?
1. 事件 :美国非农数据爆雷,全球市场为啥炸了?本周五全球市场跟坐过山车似的:美股大跌,黄金猛涨。导火索是美国 7 月非农数据 —— 新增就业 7.3 万,远低于预期的 11 万。但真正让市场慌的,是 5 月和 6 月数据被大砍,累计下修了 25.8 万。等于特朗普之前凭空多报了近 26 万个岗位,这操作真是没谁了。
数据穿帮,戳破经济神话。之前美股一路涨,靠的是大家相信特朗普能稳住经济:通胀慢慢降,就业缓缓松,经济有韧性。现在连续三个月数据滑坡,等于把底裤扒了 —— 原来美国经济没那么结实。高利率压得实体经济喘不过气,债务又重,硬着陆风险越来越大。
这一下,市场对美联储的预期全变了:之前猜年底降 25 个基点,现在直接押注 9 月就降 50 个基点。难怪特朗普天天骂鲍威尔,经济这情况,他能不急吗?
大家都在装睡,直到瞒不住。其实华尔街精英能看不懂数据有问题?只是大家在一条船上,谁都不想先喊 “船漏水了”。特朗普改数据,无非是想粉饰太平,盼着后面数据能补上,总比捅破窗户纸让市场崩盘强。美国从上到下都盼着股价涨,利空消息能捂就捂。
但窟窿堵不住的时候,恐慌就会像传染病 ——2008 年金融危机不就是这么来的?大家一起装睡,直到有人先跑,然后全跟着踩踏。
美股靠团结撑着,A 股却总内讧。这事儿最讽刺的是市场反应的对比。美股跌归跌,但之前靠 “集体装睡” 维持了很久;而 A 股呢?就算数据没大问题,机构说跑就跑,股民跟着慌,一点风吹草动就踩踏。论团结,真是差远了。
现在的冲突很明显:美国经济虚火被戳破,美股得消化这波冲击;而我们这边,虽然少改数据,但总把利空当利多解读,结果机构不买账,市场照样稳不住。
别光看美股跌,盯紧我们的 “实”。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盯着美股恐慌。倒是可以想想:美国经济靠 “骗”,我们靠什么?其实咱们数据虽有修饰,但更多是调整统计口径,至少没到凭空造假的份上。
现在该关注那些真有业绩的公司 —— 比如不受外部影响的内需股,或者政策实打实扶持的科技制造。毕竟,靠骗来的繁荣迟早破,靠真本事赚的钱才扎实。A 股缺的不是机会,是机构和散户能多些耐心,少点一哄而散的内讧。
2. 事件: A 股这波调整,是牛市到头了还是中场休息?本周 A 股调得有点让人揪心,不少人开始慌:这才涨没多久,难道就要结束了?其实看看背后的原因,更像牛市初期的 “中场休息”,而非终点。
三个因素搅得市场不安。最直接的是重磅会议低于预期 —— 大家关心的地产、反内卷、生育刺激这些话题一个没提,就像开盲盒没开到想要的款,情绪先泄了一半。再加上外围有点小摩擦:网信办约谈英伟达查芯片漏洞,美国又暂停小额包裹关税豁免,虽然周末美方放话谈判有进展,但市场对博弈升级的担忧没立刻散去。
最后是美国非农数据爆雷:7 月新增就业 7.3 万,比预期少,更糟的是 5、6 月数据被砍了 25.8 万,等于之前的 “经济韧性” 掺了水。这事儿对咱们倒不算坏 —— 美元可能走弱,资金说不定回流 A 股,还可能倒逼国内更重视内需。
牛市初期本就爱 “折腾”。说到底,现在还处在牛市初期,涨得有点 “虚”—— 主要靠流动性和情绪推,基本面还没跟上。这种时候就容易反复,像 19 年那波牛市,年初猛涨后,下半年也是涨一段、调一段,大家还没从熊市阴影里完全走出来,持股信心没那么足。
就像刚学骑车的人,车身总晃悠。现在市场就是这样:老股民还怕套牢,场外资金不敢大步进场,基本面改善的实锤还没落地,震荡调整其实是常态。
分歧里藏着机会,急跌反而是试金石。这里的冲突很明显:有人觉得 “调整就是顶”,忙着割肉;有人却在悄悄捡筹码。其实看历史就知道,牛市初期的调整往往是 “筛子”—— 把不坚定的人抖出去,留下真正看好的。美国非农数据爆雷后,美元走弱、国内促内需的可能性变大,这些都是潜在利好,只是市场暂时没反应过来。
但也要注意,别把所有调整都当机会。那些纯炒概念、没业绩的票,跌了可能就起不来了;而有真实业绩、估值合理的,调整反而是上车时机。
盯着两个信号,比猜涨跌靠谱。普通投资者不用天天纠结指数,重点看两个点:一是内需相关的消费、基建有没有政策落地,这是基本面改善的关键;二是场外资金是不是持续进场,比如北向资金、融资余额这些数据。
现在的调整,就像长跑中途喝口水。只要这两个信号不恶化,震荡之后大概率还会接着涨。与其焦虑短期波动,不如趁调整找找那些被错杀的好公司 —— 毕竟,牛市真正的大肉,往往在基本面跟上之后才来。
3. 事件: 巴菲特狂囤现金,是真不行了还是在等机会?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净利润暴跌 59%,还连续 11 个季度卖股票,手里攥着 3441 亿美元现金。不少人笑他 “老了”,可这事儿真没这么简单 —— 股神到底在怕什么?
巨亏背后,藏着大佬的小心思。说巴菲特投资能力下降,其实是不懂他的玩法。他手里的盘子太大,减仓跟散户不一样:散户卖股点一下就行,他要是急着抛,能直接把股价砸跌停。所以这 11 个季度慢慢卖,更像 “悄悄撤退”,而不是 “能力不行”。
现在全球经济都在低增长里打转,主要经济体比着 “谁没那么烂”。这种时候,大佬们的策略就俩字:套现。伯克希尔手里的现金加美债,就是在等一个机会 —— 美国经济真出问题时,这些钱就能变成抄底的子弹。
不止巴菲特,大佬们都在跑。不光巴菲特,罗杰斯清空了所有美股,说这会是他这辈子见过最严重的危机;冈拉克、达里欧这些大佬也集体看空美国。他们不是瞎喊,而是船太大,必须提前掉头。就像大货车下坡,得提前几百米刹车,哪能像小轿车说停就停?
散户总想着 “买在谷底、卖在山顶”,觉得这样才完美。但大佬们怕的就是这个 —— 离悬崖太近,稍微错一步就掉下去。李嘉诚说 “不赚最后一个铜板”,就是这个理:宁愿少赚点,也不能卡在高位下不来。
现在涨得猛,不代表没风险。这里的冲突很扎心:大佬们开始撤了,市场却可能还在涨。就像 2007 年次贷危机前,房子还在疯涨,可懂行的早就开始卖房了。普通投资者容易被眼前的热闹迷惑,觉得 “大佬们多虑了”,直到风暴真的来才傻眼。
巴菲特他们现在的操作,就像暴雨前收衣服 —— 看着太阳还大,但云层已经厚了。等真下起来,没准备的人只能淋雨。
学不了抄底,就学 “留余量”。对咱们散户来说,没必要跟着喊 “危机来了”,但可以学大佬的 “留一手”。比如别把所有钱都投进去,留部分现金;别追涨那些已经涨上天的热点,想想 “如果跌了,自己扛不扛得住”。
真要学巴菲特,不是学他什么时候卖,而是学他 “不贪”。市场永远有机会,可要是把本金亏光了,再有机会也跟你没关系。比起 “卖在最高点”,能在风暴来的时候站着,才是真本事。
4. 事件: 李嘉诚甩卖 400 套房产,这次又嗅到啥风声?李嘉诚又开始卖房了 ——400 套大湾区房产特价甩卖,惠州最便宜的一套 51 平米才 40 万,单价不到 8000,比备案价低了两三成。这老爷子每次大动作都让人嘀咕:是不是又预判到啥危机了?
打折背后,是精明的 “套现术”。别看折扣猛,老李根本不亏。就说东莞那批房,1999 年拿的地,捂了 20 多年才慢慢开发,拿地成本低到可以忽略。早年楼市好的时候早赚够了,现在打折卖,哪怕单价跌一半,照样有得赚。北京的项目更夸张,2000 年前拿的地,捂到后来卖地皮,直接赚了 50 多倍。
这次 400 套房,大半在惠州,专门推给香港人。香港房价 12 万一平,这边 8000,月供才 1500,对月入过万的港人来说,跟白给似的。加上大湾区交通方便,“一小时生活圈” 成型,港人北上买房的越来越多,上半年就有 30 亿跨境购房资金进来,老李这是精准踩点了需求。
从内地到欧洲,他总在 “提前下车”。这不是老李第一次套现。2013 年卖内地房产,几千亿投欧洲,号称 “买下半个英国”;2020 年又卖欧洲资产,套现上千亿;今年连全球 40 多个港口都要卖。他的逻辑一直没变:“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现在内地楼市不好,惠州那个盘 2700 套房,5 年都没卖完,与其耗着,不如打折卖给港人快速回款。对他来说,现金比啥都重要,尤其是在市场看不清的时候,落袋为安最稳妥。
港人买房救不了大湾区,但能帮老李跑路。这里的矛盾很明显:大湾区楼市缺资金,30 亿跨境购房只是杯水车薪,救不了整体;但对老李来说,只要能把房换成现金就行。他手里还有 10 多个内地项目,这次甩卖更像个信号 —— 可能还要继续减仓。
港人北上买房的需求确实在涨,交通方便、房价低,对中老年港人吸引力大。但这波需求撑不起整个大湾区楼市,更多是局部机会。老李不过是借这个风口,给自己的套现计划搭个梯子。
别学他抄底,看看他的 “避险经”。普通购房者别跟着瞎激动。惠州、东莞的房看似便宜,但楼市下行期,接盘容易脱手难。老李能赚,是因为他拿地早、成本低,普通人可没这条件。
倒是可以学学他的思路:市场看不清时,别贪最后一点利润。如果手里有多余房产,尤其是非核心地段的,趁着还有人接盘,落袋为安也不错。毕竟,精明的商人从不和趋势硬碰硬,这点老李确实玩得明白。
三。谷神指标的心法-第48章:
所以通过观察微观和一些量价数据,可以大致的感知“牛市疯起来的热度”。
持续烧钱。
牛市就像一场大火,轰轰烈烈。
但泡沫估值要拉起来,需要持续烧钱。
除了总体量价情况外,也可以关注杠杆资金。
比如 融资融券余额这种东西,都是那帮开“信用账户”的。
当他们躁动起来的时候,就是“短线客的狂欢”,
现在这个数据是1.93万亿,如果后面牛市真来了,那么会冲破2万亿。
另外,场外配资也会活跃起来,现在正好宽信用受阻呢,
所以到时候会有很多“消费贷”,或者“企业贷”进入市场
那时候你接到的“催贷款电话会减少”,因为人家又被追着走了。
但其实牛市有个特点,就是随着估值越来越高,烧钱也越来越旺,
因为之前说过“量价是纠缠在一起的”,
就像时空一样,所以价上来,对于量要求越来越高。
一旦涨速超过一个数值,增量跟不上,就会“高位滞涨”,这是蛮危险的信号。
同时到后期,
由于有挣钱效应,所以经济会经历一段“繁荣”,
但越是如此,其实后面也会让央行更加谨慎,比如可能会有意收紧流动性。
文章为记录个人思考,是作为反省操作失误的积累,文中个股不构成参考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投资有逻辑,交易有方法,持续关注阅读,时间会给你最真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