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真财经

聚和材料:

近期公司公告拟与韩方伙伴共同出资约3.5亿人民币,收购韩国SKE公司的空白掩膜版业务。该产品是半导体光刻环节的关键材料,尤其在DUV(7nm-130nm)技术节点,目前国内国产化率为零。

此次收购是公司平台化战略的重大里程碑,不仅有望解决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卡脖子”难题,更将为公司打开广阔的半导体材料市场空间,形成新的长期增长极。根据天风证券孙潇雅表示,国内空白掩模版市场空间70~80亿,假设公司27年扩产完成,28年20%份额,对应15亿收入,按50%净利率对应78亿利润。考虑到其技术领先优势、高壁垒及潜在国产替代空间,类比光刻胶给予30xPE,中期对应200亿以上市值。主业光伏银浆参考帝科(76亿市值),考虑到聚和利润更高,净资产多30亿,参考历史市值差异20-30亿元,主业市值100-110亿。中期目标市值300亿,看翻倍以上空间。

近期,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企业家座谈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国家网信办副主任杨建文指出,头部企业需扛起“卡脖子”技术攻关责任,加速研发自主可控安全芯片以突破垄断。东方财富证券电子团队指出,当前时点,AI仍是产业大趋势,推动上游芯片GPU、HBM、先进封装、互联芯片等需求较好,而AI以外的需求整体星平稳复苏态势。国内来讲,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仍在持续推进,各大晶圆厂存储厂逐渐向先进工艺节点升级,带动国内上游产业链国产化需求快速提升。板块内上市公司包括:永新光学,利扬芯片等。

激光雷达企业爆单,预计2025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或超240亿元

今年以来因为机器人市场需求旺盛,激光雷达企业订单大增。在深圳一家激光雷达企业的生产基地,记者看到这里到处是工人忙碌的身影。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比去年整个国内销售额增长接近百分百。深圳的另一家激光雷达企业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240.7亿元,2026年进一步上升至431.8亿元。

激光雷达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之一,通过它可以让机器人实现定位、导航、避障等功能,作为核心传感器之一,激光雷达在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和物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国金证券孟灿认为,激光雷达与RBG相机融合的超级传感器有望成为“机器人之眼”的终极方案,

腾景科技:公司主要为客户配套提供激光雷达精密光学元件,目前尚处于送样及小批量验证阶段。

英唐智控:公司的MEMS微振镜可以应用于车载激光雷达、工业、机器人、无人机、医疗器械等领域,目前4mm规格的MEMS微振镜已率先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并将在工业机器人实现应用,其他领域客户目前已完成多家客户送样

芯原股份:

芯原股份在ASIC业务上的技术积累和客户基础扎实,叠加AI与定制芯片浪潮持续演进,2025年起公司ASIC业务有望伴随A产业趋势实现快速增长。云侧方面,公司的VPU、NPU和GPGPUIP被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市场,并推出可扩展的高性能GPGPU-A计算IP与多家领先A计算客户深度合作。

端侧方面NPUP已被91家客户用于其140+款A芯片中,全球累计出货近2亿颗,且已在知名企业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中量产出货。

此外公司近期收购芯来完善RISC-V,进一步推动AIASKC和RISC-V技术的协同发展与产业化。同时公司发布关于新签订单的自愿性披露公告,7月19月11日公司新签订单12.05亿元,较去年第三季度全期大幅增长85.88%,新签订单已创历史新高。

8 月销量同比增近 50%,机构称下游市场迎来金九银十传统旺季,该行业需求预期有望进一步提升,这家企业产品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超 70%

财联社资讯获悉,机构研报指出,旺季来临储能电芯涨价落地超预期,锂电三年通缩结束,头部满产,二三线产能利用率提升明显,26 年龙头指引大超市场预期,预期差明显,电池一线盈利持续向好、二线盈利拐点,继续关注电池板块。

一、8 月电池销量同比延续快速增长

根据电池联盟数据,产量方面,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为 139.6GWh,环比增长 4.4%,同比增长 37.3%。销量方面:8 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销量为 134.5GWh,环比增长 5.7%,同比增长 45.6%。其中,动力电池销量为 98.9GWh,占总销量 73.5%,环比增长 8.5%,同比增长 44.4%;其他电池销量为 35.6GWh,占总销量 26.5%,环比下降 1.4%,同比增长 49.0%。
东莞证券表示,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金九银十传统旺季,动力电池需求侧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及新型数据中心配储驱动储能端需求维持高增长,锂电池整体需求迎来旺季。随着反内卷持续深化,有望促进落后产能加速出清,有利于拥有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优质产能利用率提升及相关公司业绩修复。固态电池产业化持续推进,为产业链的材料体系和设备环节带来迭代升级的确定性增量需求。建议关注产业链各环节基本面改善的头部公司。

二、相关上市公司:中科电气、道氏技术

中科电气上半年实现负极材料出货量 15.70 万吨,同比增长 70.47%。机构表示,展望来看,公司 2025Q2 量利均超预期,负极材料收入大幅增长,成本控制稳健,后续随海外布局放量和新技术创新有望持续贡献盈利。同时公司是大客户硬碳业务的主要供应商,积极布局硅碳负极、锂金属负极等业务。
道氏技术硅碳负极产品布局覆盖消费电池、数码电池、动力电池及固态电池等多个领域。
关联个股 中科电气 -0.36% 道氏技术 +1.24%

这类机器人有颇具潜力的全球市场空间,应用场景正从普适性向高难度领域延伸,这家公司已有部分产品应用于相关机器人领域

财联社资讯获悉,据报道,西门子医疗与史赛克宣布在神经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一种新型机器人系统,能够执行包括脑卒中和脑动脉瘤治疗在内的各类择期与急性神经血管手术。

一、AI 技术快速发展,促进自主手术机器人更快速发展

手术机器人是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 “明珠”,正重构现代外科手术体系,将外科手术带入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时代。手术机器人具有微创操作、灵活度高、三维高清成像、滤震、学习周期短、减少辐射等优点,能切实解决医疗的临床需求。手术机器人通常应用在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和心外科等领域,应用场景也正从普适性手术向专科化、高难度术式延伸。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估算,2024 年手术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超过 200 亿美元,我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也超过 100 亿元,且仍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
从技术角度看,得益于 5G、AI 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小型化、轻量化、模块化将成为手术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而且 AI 技术快速发展,也促进自主手术机器人更快速发展,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减轻外科医生的工作负担。兴业证券指出,手术机器人有颇具潜力的全球市场空间,高客户粘性、可持续性的 “设备 + 耗材 + 服务” 商业模式。关注具备产品竞争力与持续创新力的国产手术机器人领先企业。

二、相关上市公司:维峰电子、天智航、埃斯顿

维峰电子已有部分产品应用于医疗手术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等。
天智航核心产品天玑系列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经进入 200 余家临床机构,完成超过 12 万例骨科机器人手术。
埃斯顿参股的埃斯顿(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医疗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目前多款康复医疗机器人已经在许多医疗机构及养老护理机构得到应用推广;同时,也在研发手术机器人,期望实现 “手术 + 术后康复” 的一体化医疗服务。

超 3 亿元半导体设备订单!分析师强 call 公司技术落地后便实现订单落地,并看好未来长期在国产存储扩产中的卡位优势

精智达(688627)精要:
①公司发布日常经营重大合同公告,金额 3.23 亿,合同标的为半导体测试设备及其配套治具;
②华安证券陈耀波认为,合同的履行预计将对公司 2025 年至 2026 年度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并且代表公司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重大进展;
③陈耀波看好公司未来长期在国产存储扩产中重要设备供应商的卡位优势,预计 2025-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85/2.86/4.19 亿元,对比前值 1.80/2.72/3.95 亿元有所提升,对应 PE 为 63/41/28 倍;
④风险因素:存储厂扩产不及预期。
超 3 亿元半导体设备订单!分析师强 call 公司技术落地后便实现订单落地,并看好未来长期在国产存储扩产中的卡位优势
事件:9 月 16 日,精智达发布日常经营重大合同公告,金额 3.23 亿,合同标的为半导体测试设备及其配套治具。
华安证券陈耀波认为,合同的履行预计将对公司 2025 年至 2026 年度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并且代表精智达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重大进展,即在技术落地后便实现订单落地。
公司在 2025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4.436 亿元,其中实现半导体业务收入 3.13 亿元,半导体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376.52%,再创历史新高。
并且,公司半导体收入占比从 2024 年的 30% 左右提升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71%,收入结构迎来重大转变。
陈耀波看好公司未来长期在国产存储扩产中重要设备供应商的卡位优势,预计 2025-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85/2.86/4.19 亿元,对比前值 1.80/2.72/3.95 亿元有所提升,对应 PE 为 63/41/28 倍。

一、公司研发持续投入,聚焦高端存储测试设备,同时向算力芯片测试领域拓展

根据公司 2025 年中报披露在核心测试设备自主研发方面,CP 测试机与高速 FT 测试机研发按计划进行,主要进展包括:
(1)针对封装后 DRAM 芯片颗粒的测试及修复 FT 测试机研发顺利完成,已于 2025 年 2 月取得客户正式订单,目前已进入量产交付阶段。
(2)高速 FT 测试机、适用于先进封装的 KGSDCP 测试机量产样机厂内验证按计划稳步推进。
(3)加大用于先进封装的 MEMS 探针卡研发投入,相关产品已通过客户验证并取得订单。
(4)应用于高速 FT 测试机和 KGSDCP 测试机的 9Gbps 高速前端接口 ASIC 芯片已经完成验证测试。
值得注意的是,该芯片功能丰富公司此举旨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以自研芯片为核心构建竞争优势,推动国产高速测试机在高端市场的突破与应用并布局先进产品。

二、在存储器件测试领域

公司延伸投入 NANDFLASH 测试设备、高规格 MemoryHandler 设备及探针卡关键技术,构建 “设备系统 — 核心耗材” 协同研发矩阵。
其中部件端深度布局探针卡核心技术,一方面聚焦多层板平整度难题,攻坚关键部件技术。另一方面针对 2.4Gbps 高频信号测试等前沿需求,前瞻布局高速探针卡开发。
2025 年上半年内项目研发推进高效,目标形成对测试设备硬件与核心部件基础技术的覆盖。

三、在算力芯片测试领域

公司持续加码研发投入 SoC 测试机,样机规格在硬件架构、测试通道性能及多域协同能力目标实现关键突破。
通过高密度通道集成技术和多协议协同测试架构,有效解决了高端算力芯片在多模块并行测试、高速信号完整性和多域参数同步等方面的测试挑战。
其能够满足 AI 训练芯片、数据中心处理器等高端半导体器件的测试需求,为算力芯片从研发验证到规模化量产提供完整的测试解决方案。

这家激光器供应商持续配合客户进行激光器本土替代

调研要点:
①行业龙头锂电客户近期新一批订单释放,这家激光器供应商累计接单有望超过上半年水平,公司在光通讯领域加速布局,推出光纤阵列单元等产品;
②风险提示:调研内容仅为机构与上市公司间的业务交流,不构成投研观点,信息以上市公司公告和分析师公开报告为准。
杰普特于 9 月 15 日接待多家机构调研,2025 年上半年,激光器系列产品受益于全球范围内激光器需求提升,在新能源动力电池精密加工及消费级激光器领域实现销售收入的较快增长,公司激光器产品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 41.41%;智能装备方面,2025 年上半年客户手机摄像头模组检测设备项目完成交付验收,激光光学智能装备产品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 55.32%。
上半年激光光学智能装备业务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持续为客户交付手机摄像头模组检测设备,同时基于公司在光电有源检测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及与客户多年来的紧密合作,公司新一代 VCSEL 模组检测设备获得客户独家订单,有望随着客户产品发布节奏持续扩大产品份额。
2025 年上半年公司服务的动力电池行业头部客户扩产需求旺盛,公司激光器产品持续配合客户进行激光器国产替代。行业龙头锂电客户近期新一批订单已经释放,公司累计接单有望超过上半年水平。
此外,公司在光连接 / 光通讯领域加速布局,持续聚焦未来光连接解决方案,面对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行业的旺盛需求,推出了 MPO 光纤连接器、光纤阵列单元(FAU)等产品。公司近期收购的子公司矩阵光电的 FAU 已在国内头部光模块厂商批量出货,未来随着 1.6T 等更高速率光模块渗透,相关产品价值量也有望显著提升。
风险提示:调研内容仅为机构与上市公司间的业务交流,不构成投研观点,信息以上市公司公告和分析师公开报告为准。

这类产品是重要的基础被动元件,AI 领域需求有望成为新的重要新增市场,这家公司已与国内 AI 服务器头部企业开展合作

财联社资讯获悉,机构指出,MLCC 被称为 “工业大米”,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及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消费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AI 服务器以及通信基站的升级等诸多因素对 MLCC 产品数量上有更高的需求;同时工艺进步推动 MLCC 产品向着微型化、高容化、高频化、高可靠度、高压化等方向发展,带动 ASP 提升,进一步打开了 MLCC 未来的市场空间。

一、AI 应用需求有望成为 MLCC 新的重要新增市场

在整个电子工业中,电容、电阻和电感是共同组成了电子电路的三大基础被动元件,分别承担电荷存储、电流限制和电磁转换的核心功能,其中以电容为最大宗,占被动元件比例达约 65%。而 MLCC(Multi - layerCeramicCapacitor)多层陶瓷电容器,则在整个电容器领域市场规模占比最高。从下游来看,早期 MLCC 的主要需求来自于移动终端 / 手机,占比达到了 30% 以上。而随着下游需求结构的持续变化,新兴的领域,如汽车和 AI 等需求持续成长,并逐步替代手机。
近几年随着 AI 服务器的发展,在 AI 上的应用需求有望成为 MLCC 新的重要新增市场。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对 AI 服务器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算力的 AI 服务器中,需要使用大容量、高耐压的 MLCC 来满足其对电力存储和稳定输出的需求;同时,为了适应服务器内部空间的限制,MLCC 还需要朝着小型化、轻薄化的方向发展,以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国元证券指出,MLCC 行业兼具长期成长性与显著周期性特征,产品价格受供需关系驱动波动。目前行业库存回落企稳,叠加汽车电子、AI 服务和消费电子产品回暖等因素驱动 MLCC 市场需求逐渐回升,当前 MLCC 行业进入温和复苏周期。

二、相关上市公司:风华高科、三环集团、双星新材

风华高科表示,公司抢抓 AI 算力高速发展的市场机遇,积极推出多款中高压和高温高容值的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合金电阻器、大电流电感器等具有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被动元器件,并已与国内 AI 服务器头部企业开展合作。
三环集团 MLCC 产品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矩阵,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智能终端、新能源等行业。
双星新材 MLCC 离型膜业务在 2025 年上半年取得显著增长,销售量同比增长 118.6%,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44.4%。

google OCS 交换机 25 年 1.2 万台,30 年 30 万台,5 年增长 25 倍。
目前 OCS 交换机 BOM 成本 5 万美金,其中 A 股上市公司价值量统计

企业

价值量

OCS 业务产品及价值量

光库科技

3 万美金

google 来设计,代工交给光库子公司武汉捷普生产

德科立

1 - 2 万美金

下一代 320*320 通道的方案送样光机模组

赛微电子

6000 美金

mems 振镜代工,每台 ocs 交换机用 2 个芯片,单个 3000 美金,6000 美金

腾景科技

5000 美金

OCS 交换机内部器件(凌镜、滤光片、准直透镜、分光片)1000 美金 + OCS 定制光模块用到的波分复用 + 环形光学器 4000 美金

炬光科技

276 美金

二维 microlens 微透镜阵列,276 通道 * 1 美金

太辰光

1000 美金

FAU 单机 1000 美金给康宁,间接供应 google

正式切入量子计算领域 + 发力 AI 与算力,这家公司旗下量子计算机具备出色的本地化部署能力,核心主业覆盖智算基础设施、大模型平台、AI 应用开发平台

彩讯股份(300634)精要:
①公司披露其完成对中科酷原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的战略投资,正式切入量子计算领域,中科酷原是国内率先涉足中性原子量子技术研究的团队之一,其技术路线因相干时间长、可扩展性好,被视为颇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②中科酷原的核心团队源自中国科学院,在量子计算关键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发布的 “汉原 1 号” 量子计算机无需低温环境即可稳定运行,具备出色的本地化部署能力;
③公司自身的核心主营业务已形成三大产品线与 AI 深度融合的格局,覆盖智算基础设施、大模型平台、AI 应用开发平台至行业解决方案的全线服务体系;
④国投证券赵阳预计公司 2025 - 2027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2.97/3.66/4.02 亿元,同比增长 28.9%/23.3%/10.0%,对应 PE 分别为 40.30/32.68/29.70 倍;
⑤风险提示:AI 产品落地不及预期。
正式切入量子计算领域 + 发力 AI 与算力,这家公司旗下量子计算机具备出色的本地化部署能力,核心主业覆盖智算基础设施、大模型平台、AI 应用开发平台
近期,彩讯股份披露其完成对中科酷原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的战略投资,正式切入量子计算这一前沿技术领域。
国投证券赵阳认为,此次投资是公司前瞻性布局新技术方向的重要一步。中科酷原的核心团队源自中国科学院,是国内率先涉足中性原子量子技术研究的团队之一,其技术路线因相干时间长、可扩展性好,被视为颇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同时,公司自身的核心主营业务已形成三大产品线与 AI 深度融合的格局,覆盖智算基础设施、大模型平台、AI 应用开发平台至行业解决方案的全线服务体系。
2025 年上半年,公司 AI 及算力相关收入达到 1.77 亿元,同比增长显著,占总收入比重已接近 20%,主要为中国移动、南方电网等大型企业客户提供 AI 平台开发与智能化升级服务。
赵阳预计公司 2025 - 2027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2.97/3.66/4.02 亿元,同比增长 28.9%/23.3%/10.0%,对应 PE 分别为 40.30/32.68/29.70 倍。

(百万元)

2023A

2024A

2025E

2026E

2027E

主营收入

1,496.4

1,652.2

1,981.7

2,360.9

2,619.7

净利润

324.6

230.1

296.6

365.8

402.4

每股收益(元)

0.73

0.51

0.66

0.81

0.89

市盈率(倍)

28.23

42.74

40.30

32.68

29.70

市净率(倍)

3.52

3.58

3.99

3.63

3.31

净利润率

21.7%

13.9%

15.0%

15.5%

15.4%

净资产收益率

13.3%

8.6%

10.3%

11.6%

11.7%

数据来源:Wind 资讯,国投证券证券研究所预测

一、前瞻性布局,战略投资切入量子计算新赛道

9 月以来,英伟达连投 3 家量子计算巨头(PsiQuantum、Quantinuum、QuEra),完成多个量子计算技术路线覆盖,科技巨头入局量子进入军备竞赛阶段。
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潜力技术路线之一,相较于超导、离子阱等方案,其在相干时间、可扩展性和构型灵活性方面具备优势。中科酷原团队在量子计算关键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其发布的 “汉原 1 号” 量子计算机无需低温环境即可稳定运行,具备出色的本地化部署能力。
此次投资不仅有望加速量子计算的产业化,也为彩讯股份开启了长期的技术想象空间和新的增长可能。

二、三大传统业务与 AI 融合深化

在发力新兴业务的同时,公司持续推动三大传统产品线的 AI 化升级。
在 “协同办公” 产品线,公司稳步发展 RichMail 信创邮箱及协同办公业务,通过协助客户进行智能化升级,逐步提升 AI 功能的渗透率。
在 “智慧渠道” 产品线,公司在保持存量业务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挖掘 “AI 技术 + 应用场景” 的融合机会,并在 5G 消息、5G 新通话、具身智能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在 “智算服务与数据智能” 产品线,公司承接了中移互联网移动云盘、中国移动终端管理系统等多个典型项目,业务稳步推进。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6.87%,核心产品 RichAIBox 已升级至 2.0 版本,能更灵活地匹配不同规模用户的 AI 落地需求。

我国成功研制新一代脑机接口功能电极,机构称当前我国脑机接口产业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这家公司参股企业产品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制新一代脑机接口功能电极】财联社 9 月 17 日电,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研究院联合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历经年多协同攻关,成功研发出如头发丝般纤细、柔软可拉伸、可自由驱动的神经纤维电极 “神经蠕虫”(NeuroWorm)。这项技术标志着生物电子接口(脑机接口、人机接口)从静态走向动态、从被动记录走向主动智能探测的范式转变。该研究成果北京时间 9 月 17 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这项技术为解决长期卧床病人护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医生未来或许无需为电极的轻微错位或目标漂移而烦恼,有望通过无创的体外磁控实现体内设备的精准复位。另外,该技术也为未来生物电子设备走向主动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央视新闻)

一、麦肯锡预计 2030 年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市场规模有望达 400 亿美元

脑机接口技术(BCI)是一种变革性的人机交互技术。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 年脑机接口产业蓝皮书》,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成为全球科技前沿领域中最受瞩目的增长点之一。脑机接口下游应用市场潜力巨大,麦肯锡预测,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市场规模有望在 2030 年达到 400 亿美元,2040 年达到 1600 亿美元。
脑机接口技术当前已经成为全球各科技巨头争抢的战略高地之一。2014 - 2023 年期间,美国脑计划对脑计划的投入累计超过 40 亿美元。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顶层规划布局也在不断加强,2025 年 8 月 7 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 - 2028 年)》进一步凸显国家对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的支持。2025 年我国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
东吴证券研报认为,神经康复、运动功能重建有望成为首批走向产业化、商业化的侵入式脑机接口应用场景,当前我国脑机接口产业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建议关注国内在脑机接口领域布局企业。民生证券表示,应重视脑机接口研发进度关键节点,目前标杆企业技术落地预期明确,整体行业有望从早期阶段逐渐步入高速成长期。脑机接口有望率先在医疗场景落地,后续将向大众消费拓展,并最终大幅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二、相关上市公司:创新医疗、岩山科技

创新医疗:参股的博灵脑机是以脑机接口技术和高端医疗器械为核心的科技型企业。博灵脑机 BCI 产品已正式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医院和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若相关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将于 2026 上半年完成二类医疗器械的注册申报工作;CMA 产品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预计将于 2025 年陆续实现上市销售。


岩山科技:公司全资子公司若联灵脑以自主研发的脑电大模型为基础,依托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植入的 sEEG 电极,高通量采集受试者不同脑区、不同深度的大脑神经活动信号,在临床可用标准电极上实现了中文语音的精准识别。若联灵脑将持续优化脑电大模型,研发自主的脑机接口大模型,期望未来能够让因渐冻症、中风失语等疾病或神经损伤而丧失说话能力的患者,突破身体限制与人类自由交流,并破解大脑中的各种意识和意图,最终实现大脑与外部世界的无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