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海通电子】消费级存储价格弹性凸显,建议重点关注佰维存储
一、投资建议
NAND Flash 原厂产能向服务器市场结构性转移,导致移动、PC 端供应受限,消费类 NAND 价差有望快速与企业级拉平,后续价格弹性或高于企业级存储。建议关注佰维存储,2025Q3 可视为闪存产品价格大幅提升的起点,公司 Q3 业绩已呈现营收与利润显著增长,端侧 AI 有望为其贡献巨大业绩成长空间。
二、NAND Flash 产业需求:AI 驱动的长期趋势,2026 年供不应求确定
NAND Flash 产业需求攀升并非短期市场波动,而是 AI 驱动下的长远趋势,2026 年(预期)供不应求格局明确。
NAND Flash 凭借 3D 堆栈技术演进,产能提升速度远超 HDD,原厂加速技术迭代,SSD 市值有望快速超越 HDD。此次 NAND Flash 产业需求爆发,主要源于 AI 对存储容量需求的急速攀升,以及 HDD 供应不足导致 CSP 转单的带动,属于结构性短缺。2026 年原厂资本支出聚焦制程升级与 hybrid-bonding 导入,而非扩产,供不应求状态预计将持续全年。
三、消费级 NAND 价差快速拉平,重视消费级存储价格弹性
本轮存储行情始于 HDD 供给短缺、交期过长及 CSP 存储需求快速提升,核心驱动力是服务器存储需求爆发。原厂积极扩大服务器高附加值产品(如 DDR5、LPDDR5X、HBM3E、eSSD 等)销售,库存快速消耗,将进一步提高服务器市场高利润产品份额,整体供应增长有限。
从 Flash Wafer 价格看,近两个半月内 NAND Flash 价格累计涨幅超 50%。由于原厂产能向服务器市场结构性转移,移动、PC 供应受影响,消费类 NAND 价差有望快速与企业级拉平,消费买方市场对存储价格被动接受,后续消费级存储价格弹性有望高于企业级。
【存储行业深度解析】AI 驱动超级周期启动,HBM 成核心增长引擎
一、投资核心结论
存储行业正迎来 “需求激增 + 供给收缩” 的结构性超级周期,AI 服务器与终端侧 AI 应用双轮驱动需求爆发,叠加原厂产能向高端产品倾斜,行业全面进入量价齐升阶段。HBM(高带宽内存)作为 AI 算力核心配套,市场规模呈指数级增长,成为本轮周期最核心的投资主线,同时建议关注消费级存储的补涨机会与国产替代进程。
二、行业景气逻辑:供需共振引爆超级周期
需求端:AI 主导的全方位扩容
AI 服务器是核心驱动力,单台 AI 服务器所需 DRAM 容量约为普通服务器的 8 倍,头部大模型厂商订单占据全球近半 DRAM 产能。
终端侧 AI 加速渗透,手机、PC、AI 眼镜等新品集中推出,带动大容量、高性能存储需求持续攀升。
多模态 AI 推动数据量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建设提速与单柜存储配置升级,进一步放大存储需求缺口。
供给端:结构性收缩加剧紧平衡
海外原厂(三星、SK 海力士、美光等)启动减产计划,同时集中资源扩充 HBM、DDR5 等高附加值产品产能,导致传统产品供应收紧。
2026 年原厂资本支出聚焦技术迭代与制程升级,而非扩产,供需偏紧格局预计持续全年。
三、HBM:千亿蓝海市场的核心机遇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2025 年 HBM 市场规模预计达 340-350 亿美元,2026 年将增至 460 亿美元,2024-2030 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33%,2030 年有望突破 980 亿美元。
位元需求同步激增,2025 年 HBM 总位元需求量达 22.5 亿 GB,2026 年将同比增长 67% 至 34.05 亿 GB,对应需求量超 9458 万颗。
技术迭代与供需格局
技术代际快速升级,2025 年 HBM3E 占市场份额超 95%,2026 年下半年 HBM4 有望接棒成为市场主流,16Hi 规格产品将落地。
供需缺口持续存在,2025 年 HBM 供需 S/D Ratio 约 45%,2026 年仍达 27%,缺口支撑产品价格上涨,2025 年 HBM 平均售价同比增长 17.7%。
四、国产替代与细分机会
国内厂商加速追赶,长鑫存储计划 2025 年底交付 HBM3 样品,2026 年全面量产,2027 年攻克 HBM3E 技术,月产能目标超 3000 片(12 英寸)。
消费级存储补涨空间显现,原厂产能向服务器转移导致移动、PC 端供应受限,消费类 NAND 与企业级价差有望快速拉平,价格弹性可期。
五、重点关注方向
建议聚焦三大主线:一是 HBM 产业链(设计、封测、材料等环节);二是受益于行业涨价的 DRAM、NAND 核心厂商;三是消费级存储龙头与国产替代标杆企业(如江波龙、兆易创新、澜起科技、佰维存储等)。
【半导体设备行业深度解析】国产替代提速 + 需求共振,行业进入高景气周期
一、投资核心结论
半导体设备行业正迎来 “需求放量 + 国产替代 + 政策支持” 的三重共振,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随着国内晶圆厂扩产落地、先进制程突破,国产设备验证加速推进,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当前板块估值仍具吸引力,建议重点关注设备细分领域龙头与国产替代标杆企业,把握行业高增长红利。
二、行业景气逻辑:供需与政策形成三重支撑
需求端:晶圆厂扩产驱动设备需求爆发
全球半导体行业复苏,AI、汽车电子等下游应用拉动芯片需求,海内外晶圆厂加速扩产,设备采购需求持续放量。
国内头部晶圆厂(如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持续加码资本开支,长江存储计划 2025 年底前将月产能提升至 15 万片,2028 年总产能目标达 30 万片 / 月,直接带动设备采购需求增长。
先进制程与特色工艺并行发展,3D NAND、HBM、功率半导体等领域的技术迭代,推动设备更新换代需求。
供给端:国产替代进入加速落地期
国产设备性能持续突破,在光刻胶、薄膜沉积、蚀刻、检测等关键环节,部分企业产品已通过主流晶圆厂验证并实现批量供货。
国内晶圆厂给予国产设备更多验证与导入机会,国产设备市场份额从单点突破向全面替代演进,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政策端:多重支持筑牢发展基础
国家层面出台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补贴、研发支持等方式,助力国产设备企业攻克技术难关。
地缘政治因素推动供应链自主可控,国内半导体企业加大国产设备采购力度,为国产替代提供良好政策环境与市场土壤。
三、板块表现与估值优势
市场表现强劲,半导体设备板块近期保持高活跃度,2025 年 11 月以来成交量与成交金额持续处于高位,11 月 6 日板块单日涨跌幅达 3.43%,显示市场关注度与资金认可度较高。
估值仍具吸引力,当前板块估值尚未完全反映行业高增长预期与国产替代红利,随着业绩兑现与替代比例提升,估值有望进一步修复。
四、重点关注方向
建议聚焦三大主线:一是已实现批量供货、市场份额快速提升的设备龙头企业;二是在光刻胶、检测设备等 “卡脖子” 环节取得技术突破的细分领域先锋;三是受益于 3D NAND、HBM 等先进制程扩产的专用设备企业(如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安集科技、沪硅产业、江丰电子等)。
【半导体设备行业深度解析】国产替代提速 + 需求共振,行业进入高景气周期
一、投资核心结论
半导体设备行业正迎来 “需求放量 + 国产替代 + 政策支持” 的三重共振,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随着国内晶圆厂扩产落地、先进制程突破,国产设备验证加速推进,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当前板块估值仍具吸引力,建议重点关注设备细分领域龙头与国产替代标杆企业,把握行业高增长红利。
二、行业景气逻辑:供需与政策形成三重支撑
需求端:晶圆厂扩产驱动设备需求爆发
全球半导体行业复苏,AI、汽车电子等下游应用拉动芯片需求,海内外晶圆厂加速扩产,设备采购需求持续放量。
国内头部晶圆厂(如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持续加码资本开支,长江存储计划 2025 年底前将月产能提升至 15 万片,2028 年总产能目标达 30 万片 / 月,直接带动设备采购需求增长。
先进制程与特色工艺并行发展,3D NAND、HBM、功率半导体等领域的技术迭代,推动设备更新换代需求。
供给端:国产替代进入加速落地期
国产设备性能持续突破,在光刻胶、薄膜沉积、蚀刻、检测等关键环节,部分企业产品已通过主流晶圆厂验证并实现批量供货。
国内晶圆厂给予国产设备更多验证与导入机会,国产设备市场份额从单点突破向全面替代演进,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政策端:多重支持筑牢发展基础
国家层面出台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补贴、研发支持等方式,助力国产设备企业攻克技术难关。
地缘政治因素推动供应链自主可控,国内半导体企业加大国产设备采购力度,为国产替代提供良好政策环境与市场土壤。
三、板块表现与估值优势
市场表现强劲,半导体设备板块近期保持高活跃度,2025 年 11 月以来成交量与成交金额持续处于高位,11 月 6 日板块单日涨跌幅达 3.43%,显示市场关注度与资金认可度较高。
估值仍具吸引力,当前板块估值尚未完全反映行业高增长预期与国产替代红利,随着业绩兑现与替代比例提升,估值有望进一步修复。
四、重点关注方向
建议聚焦三大主线:一是已实现批量供货、市场份额快速提升的设备龙头企业;二是在光刻胶、检测设备等 “卡脖子” 环节取得技术突破的细分领域先锋;三是受益于 3D NAND、HBM 等先进制程扩产的专用设备企业(如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安集科技、沪硅产业、江丰电子等)。
【先进封装行业深度解析】AI 算力驱动千亿赛道,国产替代加速突围
一、投资核心结论
先进封装是后摩尔时代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增长引擎,AI 算力爆发带来的 GPU、HBM 等高端芯片需求,正推动行业进入 “量价齐升” 的高景气周期。2.5D/3D 封装与 Chiplet(芯粒)技术成为核心增长点,国内企业在技术突破与产能建设上持续发力,国产替代进程提速。当前板块估值与成长潜力匹配度较高,建议重点关注具备技术壁垒与产能优势的国产龙头企业。
二、行业景气逻辑:AI 驱动 + 技术迭代双重共振
需求端:AI 算力爆发打开增长天花板
AI 芯片是核心驱动力,GPU、HBM 等高端芯片对封装密度、带宽的要求激增,2025 年全球 CoWoS 封装需求预计增长 113%,英伟达对 CoWoS-L 工艺的需求同比增长超 10 倍。
汽车电子、5G 通信等场景快速渗透,带动 SiP、FanOut 等先进封装技术的应用需求,多领域共振推动行业需求持续放量。
数据中心建设与多模态 AI 发展,进一步提升芯片集成度要求,先进封装成为解决性能瓶颈的关键环节。
技术端:2.5D/3D 与 Chiplet 成主流方向
2.5D/3D 封装凭借高密度互连优势,成为高端芯片的首选方案,2023-2029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30.5%,主导行业增长。
Chiplet 技术通过芯粒集成实现芯片性能升级与成本优化,国内企业已建成中试线,良率达 85% 以上,逐步迈向规模化量产阶段。
技术迭代推动封装工艺持续升级,从传统封装向先进封装转型成为行业不可逆趋势,技术红利持续释放。
三、市场规模与国产替代进展
全球市场:千亿规模高速扩张
2024 年全球先进封装市场规模达 51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9%,预计 2025 年突破 571 亿美元,2022-2028 年复合增长率达 10.05%,显著高于传统封装市场。
高端产能持续稀缺,台积电 CoWoS 产能紧张,2025 年底计划从 3-4 万片 / 月扩至 9-10 万片 / 月,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国内市场:替代加速 + 集群成型
中国市场增长更为强劲,2024 年规模达 698 亿元,2019-2024 年复合增长率 18.7%,预计 2025 年增至 852 亿元,渗透率提升至 41%。
国产企业技术突破显著,长电科技 XDFOI® 平台支撑国内 AI 芯片封装需求,产能利用率超 90%;通富微电、华天科技在 Chiplet 领域稳步推进,逐步打破海外垄断。
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已形成三大产业集群,2030 年国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2100 亿元,全球占比提升至 30%。
四、重点关注方向
建议聚焦三大主线:一是在 2.5D/3D 封装领域具备规模化产能与客户资源的行业龙头;二是在 Chiplet 技术上取得突破、良率稳步提升的技术先锋;三是受益于 AI 芯片与 HBM 封装需求的细分赛道核心标的(如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安集科技、通富微电等)。
环节 | 企业名称(股票代码) | 核心技术与布局 | 客户及业绩亮点 |
封测核心企业 | 长电科技(600584.SH) | 全球第三、国内第一封测龙头,掌握 XDFOI™ Chiplet、2.5D/3D 堆叠等技术,打通晶圆级多层 RDL 等全流程工艺 | 拿到国内多家 AI/GPU 大客户订单,2025 年上半年营收 186.05 亿元,运算电子业务收入占比 22.4%,汽车电子收入同比增长 34.2% |
通富微电(002156.SZ) | 与 AMD、英伟达深度合作,Bump+TSV 工艺覆盖 7/5nm,南通基地规划 10 万片 / 月 HBM+3D 封装产能,是台积电 CoWoS 产能外溢首选承接方 | 承接英伟达、高通等国际客户订单,2025 年上半年营收 130.38 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 27.72%,车载产品 2024 年业绩增长超 200% | |
华天科技(002185.SZ) | 布局 eSinC 2.5D 封装技术平台,发布 3D eSinC 等成套方案,具备多层硅基转接板量产能力,南京投建 2.5D 专用厂房 | 客户包括索尼、格科微,配套长江存储、长鑫存储,铟片封装技术量产并优化散热性能,预计 2025 年底新厂房投产 | |
晶方科技(603005.SH) | 专注晶圆级 3D TSV - CIS 封装,12 英寸 TSV 产线良率超 95%,延伸至 Fan - out、2.5D interposer 技术 | 客户涵盖索尼、豪威科技,积极布局汽车电子市场,适配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的车载摄像头封装需求 | |
深科技(000021.SZ) | 国内最大 DRAM 封测基地,掌握 TSV 硅通孔、3D 堆叠等 HBM 封装技术 | 合作三星、SK 海力士及合肥长鑫,封测订单占比超 60%,是国内存储芯片封测核心力量 | |
太极实业(600667.SH) | 子公司海太半导体聚焦 HBM 后道 3D 封装,技术可复制至国产存储客户 | 深度绑定 SK 海力士,提供 DRAM 先进封装服务,月封装测试产能超 10 亿颗芯片 | |
关键材料 | 华海诚科(688535.SH) | 环氧塑封料国内龙头,Low - 球形硅微粉技术领先 | 产品通过长电科技、通富微电验证,用于 3D 封装底部填充和芯片级塑封 |
兴森科技(002436.SZ) | 国内唯一能量产 ABF 载板的企业,高层板良率超 85% | ABF 载板占据 3D 封装 IC 载板成本 70% 以上,适配先进封装对基板的高端需求 | |
崇达技术(002815.SZ) | 深耕封装基板与 HDI 板领域,具备中高端封装用基板供应能力 | 适配消费电子、通信等领域的先进封装基板需求,与国内主流封测企业保持合作 | |
设备配套 | 中微公司(688012.SH) | TSV 深硅刻蚀设备市占率超 50%,LPCVD、ALD 设备销售激增,设备适配 5nm 及以下先进制程封装 | 进入长电、通富、华天等头部封测企业产线,2025 年上半年等离子体刻蚀设备收入同比增长 40.1% |
北方华创(002371.SZ) | 覆盖薄膜沉积、刻蚀、清洗等设备,针对性布局 HBM+3D 封装设备 | 向长电科技、通富微电批量供货,IC 设备订单占比超 70%,进入中芯国际等头部晶圆厂供应链 | |
盛美上海(688082.SH) | 推出面板级负压清洗设备与边缘刻蚀设备,电镀设备支持凸块与锡球制备 | 深度绑定苹果、英伟达等客户,适配 HBM 封装需求,助力封装环节的制程优化 | |
设计 / IP 协同 | 芯原股份(688521.SH) | 拥有 3D Chiplet 互联 IP 及硅转接板设计平台 | 向华为等客户授权相关 IP,可缩短 3D 封装芯片设计周期,支撑下游封装企业技术落地 |
细分特色企业 | 汇成股份 | 国内唯一同时拥有 8 寸和 12 寸产线的显示驱动芯片全流程封测商 | 专注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适配显示行业对封装的差异化需求 |
颀中科技 | 凸块制造和高精度覆晶封装技术领先 | 在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领域市场份额居前,聚焦高精度封装细分赛道 | |
甬矽电子 | 专注中高端先进封装,在射频 SiP 等细分市场优势明显 | 业务增长迅速,适配射频通信领域的先进封装需求 | |
润欣科技 | 掌握稀缺的 CoWoS - S 异构集成封装技术 | 绑定国产 GPU 龙头,精准卡位 AI 端侧应用的封装市场 | |
气派科技 | 在 GaN、SiC 等第三代半导体封装领域技术领先 | 适配新能源、功率电子等领域的第三代半导体封装需求,具备特色技术壁垒 |
诚达药业:
干细胞+创新药+CDMO,公司CDMO业务主要为客户提供公斤级别到吨位级别的关键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的工艺研发、工艺优化、分析方法开发和验证、注册文件编制和申报、稳定性研究、定制生产等服务,可以满足不同客户质量体系的要求。CDMO定制业务所服务的终端药物包括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机能调节、抗感染、神经系统、心血管、消化道及代谢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
公司研发生产芦可昔尼、巴瑞替尼、阿拉莫林等创新药的关键中间体,服务的终端定制客户包括Incyte、Helsinn、礼来/Evonik、Gilead、GSK等跨国制药企业。公司受辉瑞原料药工厂委托,为其定制研发中间体NP1105产品,用于其新型冠状病毒治疗药物PF-07304814生产。公司已完成对NP1105的中试研究并实现销售239.23万元。
公司全资孙公司玖乾诚生物主要从事细胞治疗心梗开通后心衰适应症项目、治疗脑后亚急性期后遗症适应症项目开发。目前项目仍处于持续推进状态。公司与施贝康签订创新药合作框架协议,为其提供原料药,拥有十余款候选创新药完整研发体系。
新一代智能化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该技术进入产业方向愈发清晰的关键阶段,这家公司已围绕潜在技术方向开展预研工作
财联社资讯获悉,据媒体报道,我国 6G 发展已进入技术创新加速演进、产业方向愈发清晰的关键阶段,一幅以 “融合”“创新” 为核心的发展路线图正徐徐铺展。
一、6G 与 AI 深度融合将赋能移动终端进入智能体新时代
6G 作为新一代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将突破传统移动通信范畴,实现通信与智能、感知、计算、安全等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6G 与 AI 深度融合将赋能移动终端进入智能体新时代,引发应用模式的创新变革。2025 年是 6G 启动标准研制的关键年份,随着 6G 试验工作的逐步推进,业界对 6G 标准的共识日益广泛,决定 6G 长期发展方向的系统架构决策有望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以确定。
东莞证券指出,展望后市,2025 年通信行业处于技术迭代与政策红利叠加期,AI、量子通信、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方向将持续释放增长动能,蜂窝物联网模组从库存调整中复苏回暖,基站、光缆线路、数据中心等通信设施建设有望持续推进,带来新的器件、设备与服务运营需求,建议关注 “技术商用 + 政策催化 + 业绩确定性” 三大主线下的企业机遇。
二、相关上市公司:电科芯片、三维通信
电科芯片主营业务为硅基模拟半导体芯片及其应用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测试、销售,公司已围绕 6G 潜在技术方向(如毫米波通信)开展预研工作,并与行业伙伴保持协同创新。
三维通信目前已发展成为服务全球的一站式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公司在海上商船卫星通信运营、安全通信应用、民营第三方通信基础设施运营等通信行业细分领域具有优势地位。
盟固利(301487)精要:
①公司是钴酸锂行业头部厂商,深耕 “钴酸锂 + 三元材料” 筑牢基盘业务护城河,近年来公司不仅与战略客户联合开发协作,同时深度绑定比亚迪、亿纬锂能等锂电池头部厂商;
②公司围绕锂电池、固态电池等领域,积极开拓前沿材料研发,其中一款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已通过头部固态电池企业的小试认证,目前有序推进中试验证工作;
③西南证券郑连声看好公司基盘业务厚积薄发,前沿材料构筑未来优势,预计 2025-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38/0.46/0.59 亿元,同比增长 153.06%/19.77%/28.79%,对应 PE 为 320.1/267.2/207.5 倍;
④风险因素:市场竞争风险。
市场份额位列行业前四,这家锂电材料头部厂商深度绑定大客户并联合研发,多款材料和添加剂等均取得了不同程度进展
事件:盟固利发布 2025 年三季报,实现归母净利润 732.7 万元,同比 - 18.9%,其中单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428.9 万元,同比 + 238.6%。
今日,西南证券郑连声覆盖盟固利,公司是钴酸锂行业头部厂商,深耕 “钴酸锂 + 三元材料” 筑牢基盘业务护城河,看好公司持续研发锂电池正极材料,前沿材料构筑未来竞争优势。
客户方面,近年来公司不仅与战略客户联合开发协作,同时深度绑定比亚迪、亿纬锂能等锂电池头部厂商,有望随大客户共同成长。
并且,公司围绕锂电池、固态电池等领域,积极开拓前沿材料研发,其中一款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已通过头部固态电池企业的小试认证,目前有序推进中试验证工作。
郑连声看好公司基盘业务厚积薄发,前沿材料构筑未来优势,预计 2025-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38/0.46/0.59 亿元,同比增长 153.06%/19.77%/28.79%,对应 PE 为 320.1/267.2/207.5 倍。
财务年度 | 2024A | 2025E | 2026E | 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 | 773.43 | 2357.26 | 2857.73 | 3374.69 |
增长率 | -5.95% | 204.52% | 23.58% | 18.09% |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 | -71.67 | 38.03 | 45.54 | 58.66 |
增长率 | -219.43% | 153.06% | 19.77% | 28.79% |
每股收益 EPS(元) | -0.16 | 0.08 | 0.10 | 0.13 |
净资产收益率 ROE | -3.87% | 1.94% | 2.27% | 2.84% |
PE | -170 | 320 | 267 | 207 |
PB | 6.46 | 6.27 | 6.12 | 5.95 |
数据来源:Wind,西南证券 |
一、钴酸锂行业头部厂商,深耕 “钴酸锂 + 三元材料” 筑牢基盘业务护城河
(1)钴酸锂格局:根据鑫椤资讯数据,2022 年,国内钴酸锂市场 CR5 占比达 83%,行业集中度较高;公司 2020-2022 年度市场份额分别为 10%、11% 和 8%,均位居行业前四名。
(2)三元材料格局:国内三元材料市场 CR5 占比为 61%,由于各家厂商差距相对较小,行业集中度分散,随着公司募投产能陆续建成投产,有望提高三元材料市场份额与竞争力。
公司围绕 “钴酸锂 + 三元材料” 基盘业务,与战略客户联合开发协作,形成集更高容量、高倍率、高安全性等卓越低温性能于一身的差异化优势产品。同时深度绑定比亚迪、亿纬锂能等锂电池头部厂商,有望随大客户共同成长。
二、持续研发锂电池正极材料,前沿材料构筑未来竞争优势
公司稳步推进现有产品迭代,围绕锂电池、固态电池等领域,积极开拓前沿材料研发,相关产品有望后续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器、机器人、储能等领域。
公司围绕固态电池,持续加大前沿材料突破,包括富锂锰基、固态电解质、钠电正极材料、高熵复合材料、富锂铁酸锂补锂添加剂等均取得了不同程度进展。
公司通过与头部电芯企业及整车企业深度合作开发,其中一款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已通过头部固态电池企业的小试认证,目前有序推进中试验证工作。
财联社资讯获悉,近日,2025 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作为汽车央企,东风汽车携新一代固态电池展品及多款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亮相盛会,全面展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创新成果与战略布局。本次大会上,东风汽车展出了新一代全自主高比能固态电池。
一、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提速
银河证券表示,政策引导和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市场需求驱动下,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提速。现阶段半固态电池已率先装车,全固态电池市场可期。
银河证券进一步分析指出,全固态电池工艺体系革新, 设备增量环节。半固态电池与传统液态电池生产工艺相近,对原有产线的可复用率较高。而全固态电池生产工艺差异大,尤其是前道和中道工序区别显著,前道干法工艺更加适配材料特性且可节约能耗和成本,将逐步替代传统混浆;中道胶框印刷 + 叠片 + 等静压代替传统卷绕 + 注液;后道将采用高压化成分容。
设备端将新增干法电极、固态电解质转印、胶框印刷、等静压等设备,干混、辊压、叠片和化成分容环节也需对原有设备迭代升级。生产工艺的变动带来设备端需求和价值量的提升,其中前道和中道设备价值量占比将进一步提高。2030 年全球和中国全固态电池设备市场空间有望分别达到 320.59 亿元和 251.36 亿元。
二、相关上市公司:利元亨、先惠技术、曼恩斯特
利元亨已实现固态电池量产工艺全线覆盖,并攻克了高压致密化工艺、电解质和极片复合工艺、封装工艺和高压化成等关键技术和工艺。
先惠技术自 2024 年 7 月 2 日先惠技术与清陶能源签署《合作研发协议》以来,双方围绕全固态电池核心关键装备的研发工作高效推进,先惠技术于 2025 年 6 月顺利完成设备交付,目前设备运行状态稳定良好。此外,双方在固态电池核心工艺创新上已实现突破性进展,相关技术成果已成功落地中试应用。
曼恩斯特在固态电池领域已初步完成 “湿法 + 干法” 工艺装备的双线布局,其中在干法前段设备、陶瓷化材料应用、双层涂布及自动闭环控制等方面均有较深的技术沉淀。
【重点公司跟踪】
永福股份:
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加快,预计203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3万亿千瓦时以上,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接近70%,带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以上,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有望达到35%,为电力勘察设计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广阔的市场空间。
永福股份是民营电力勘察设计龙头企业,切入电化学储能赛道,战略合作储能龙头宁德时代,关注补涨。
风口研报
调研要点:
①干法设备开启交付,海外业务实现突破,这家锂电设备供应商在手订单超 20 亿元,出口产品累计突破 2 亿元,预计 2 年内逐步确认收入;
②风险提示:调研内容仅为机构与上市公司间的业务交流,不构成投研观点,信息以上市公司公告和分析师公开报告为准。
纳科诺尔于 11 月 11 日举行行业绩说明会,公司自主研发的等静压设备,主要用于解决全固态电池中固 - 固界面接触的关键工艺难题。目前,等静压设备已完成设计并进入验证测试阶段,设备设计压力达 600MPa。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在手订单 20.10 亿元,出口产品累计超 2 亿元,预计在 1-2 年逐步确认收入。
公司已在海南设立纳科诺尔(海南)供应链有限公司。海南公司作为区域总部将承载三大核心功能:全球销售中心,高效地对接全球客户需求,拓展国际市场版图。
华源证券分析师表示,由清研电子、清研纳科(公司联营企业)自主研发的高速宽幅(固态)干法电极设备顺利交付至国内头部主机厂,这是国内首台高速宽幅干法电极成膜复合设备,标志着在固态电池前沿制造技术领域实现关键突破,进一步验证了干法电极设备的技术成熟度与产业化适配能力。
风险提示:调研内容仅为机构与上市公司间的业务交流,不构成投研观点,信息以上市公司公告和分析师公开报告为准。
钙钛矿有望进入 GW 量产元年带动行业走出底部,分析师梳理产业链上市公司
钙钛矿(曼恩斯特、耀皮玻璃、金晶科技)精要:
①光伏行业前沿领域钙钛矿转换效率逐级提升,稳定性问题逐步攻克,规模化效应正驱动成本快速下降;
②2025 年 GW 级产线逐步投产,商业化进程提速,在规划产能也较多,宁德时代、仁烁光能、杭州柯林等规划 GW 产线,中核光电等能源巨头跨界布局,2026 年将成为钙钛矿 GW 级产能集中释放的关键节点;
③申万宏源证券马天一认为,光伏通过技术迭代来出清产能则是一个阻力更小的选择,钙钛矿凭借较高的效率与现有的晶硅技术路线有较大的效率代际差,使得行业走出周期底部位置,关注产业链上市公司;
④风险提示:技术进步不及预期;量产不及预期等。
光伏通过技术迭代来出清产能是阻力更小的选择,钙钛矿有望进入 GW 量产元年带动行业走出底部,分析师梳理产业链上市公司
申万宏源证券马天一最新跟踪光伏行业前沿领域钙钛矿,当前稳定性问题逐步攻克,GW 级产线逐步投产,商业化进程提速。
转换效率逐级提升:隆基晶硅和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已达到 33%,晶科能源 TOPCon / 钙钛矿实验室效率为 34.22%。
稳定性问题逐步攻克:近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制出光电转换效率超过 27% 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其衰减问题得到很好的控制。
目前光伏反内卷正在积极推动,通过技术迭代来出清产能则是一个阻力更小的选择,且光伏行业过往已经有两次大规模的技术迭代,钙钛矿凭借较高的效率与现有的晶硅技术路线有较大的效率代际差,一旦量产可以加快落后产能出清,使得行业走出周期底部位置。
2025 年作为 GW 级钙钛矿投产的元年,预示着钙钛矿技术已经开始商业化之路,面对未来巨大的光伏装机市场空间,钙钛矿发展潜力巨大。
马天一建议关注:
1)钙钛矿设备企业:帝尔激光、捷佳伟创、京山轻机、西子洁能(参股众能光电)、奥来德、曼恩斯特、微导纳米;
2)钙钛矿组件:杭州柯林、奥联电子、协鑫科技(协鑫光电);
3)TCO 玻璃:耀皮玻璃、金晶科技;
4)钙钛矿胶膜:福斯特、海优新材、赛伍技术等。
固态电解质实现量产,这家公司锂电材料年产能 20 万吨
隆众资讯数据显示,10 月负极材料产量为 24.71 万吨,同比增长 40.96%,环比上涨 4.44%,产能利用率为 69.44%,环比增加 3.06 个百分点,负极材料产量及产能利用率均同步上涨。
负极材料是指电池中构成负极的原料,按所使用的活性材料的不同,可划分碳系材料(石墨、无序碳、石墨烯)和非碳系材料(硅碳复合材料、钛酸锂等)。目前碳系材料仍为主流材料,未来硅碳复合材料因能量密度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
受益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等终端市场增长拉动,我国锂电池相关行业发展快速,负极材料市场需求增大。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 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 208 万吨,同比增长 26%。2025 年上半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 129 万吨,同比增长 37%。
2025 年前三季度,负极材料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呈现增长态势,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同比提升,部分企业增速显著。9 家负极材料企业的营收总额为 553.75 亿元;其中杉杉股份以 148.09 亿元高居第一,贝特瑞、璞泰来处于同一梯队,分别以 123.84 亿元、108.30 亿元分居第二、第三;中科电气及尚太科技处于同一梯队,均在 50-60 亿元营收区间,分列第四、第五;易成新能以 30.10 亿元位居第六。
龙头公司:璞泰来
1、负极材料年产能 20 万吨,硅碳负极已具备生产能力
公司是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及自动化装备与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商和平台型企业,主营业务涵盖负极材料、涂覆隔膜、PVDF 及粘结剂、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铝塑包装膜及复合集流体等新能源电池材料,同时为新能源电池产业提供自动化装备及涂膜加工服务 CAAS。
截至 2024 年末,负极材料方面,公司已经形成年产 20 万吨产能,其中包括 15 万吨石墨化加工及 15 万吨碳化加工配套产能;涂覆隔膜加工方面,公司已形成 100 亿㎡涂覆隔膜加工的有效产能;膜材料方面,公司已形成年产 7 亿㎡基膜的产能。安徽紫宸硅碳负极产能一期设备安装调试已基本完成,已具备生产能力,有望在消费电子、无人机领域逐步放量应用,力争实现年百吨级出货。
公司与宁德时代、LG 新能源、三星 SDI、ATL、比亚迪、中创新航、瑞浦兰钧、欣旺达、珠海冠宇、亿纬锂能、赣锋锂业、耀宁科技、吉利汽车、大众集团等主流电池制造厂商或车厂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2、固态电池设备已取得超 2 亿订单,固态电解质实现量产
在锂电池生产前段设备上,公司是第一批实现涂布设备国产化的精密自动化装备企业,在自动化、仿真、智能烘箱参数预测等专业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在锂电池生产设备上,公司开发了锂电池制造前段设备辊压机、分切机,中段叠片机、卷绕机、氦检机、注液机以及后段设备化成分容机以及包膜机,已具备批量生产交付能力并覆盖锂电池生产全流程的核心设备。注液机形成了系列化产品,并已进入宁德时代等客户的供应链,并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在锂电池生产后段设备上,公司开发并向市场推出了 3C 电池化成分容设备。
公司在固态电池和电池材料设备等前沿创新领域的开发取得突破并形成增量订单,设备类型包括搅拌机、涂布机、辊压机、成膜机、复合机、锂金属负极成型设备等固态电池领域生产设备,也包括湿法隔膜、复合集流体、CVD 沉积硅碳负极等电池材料领域的专用设备。公司固态电池干法成膜、湿法涂布、叠片、辊压等设备实现突破或达可交付状态,成功推出干法电极整线解决方案并实现干法设备出货验收,据银河证券研报,公司过去三年固态电池相关工艺设备订单已超 2 亿元。氧化物固态电解质 LATP,LLZO 已实现量产。
3、行业唯一隔膜涂覆一体化企业,基膜设备打破海外供应商垄断
公司是行业内唯一形成隔膜基膜、涂覆材料、粘结剂、涂覆和基膜设备、涂覆加工等环节的产业链闭环布局的企业,一体化布局构建起核心材料与设备的强大护城河。在涂覆技术、效率、成本、质量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竞争优势;在产能规模、关键原辅材料的自供及国产化替代、核心设备自供和技术改进能力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基膜领域,公司以自主集成设计的方式完成了对基膜设备的突破,打破了海外供应商的垄断格局,基膜设备国产化替代已超过 80%,最新的基膜产线单线设计产能已达到 2 亿㎡/ 年。
业绩上,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08.30 亿元,同比 + 10.06%,实现归母净利润 17.00 亿元,同比 + 37.2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5.90 亿元,同比 + 39.82%。其中,25Q3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7.42 亿元,同环比 + 6.66%/-3.37%;实现归母净利润 6.45 亿元,同环比 + 69.30%/+13.5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5.98 亿元,同环比 + 61.97%/+15.49%。
以上信息是财联社由公司研报、公告、机构调研等公开信息综合整理,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机构称商业航天产业拐点已现,这家公司参股该发动机研制企业
【全球首台百吨级混合循环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 “红龙一号” 真机首秀】《科创板日报》14 日讯,《科创板日报》记者从今日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获悉,由国内商业航天动力研发企业陕西天回航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 “天回航天”)研制的全球首台百吨级混合循环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 “红龙一号” 真机,首次在公开场合亮相。据介绍,“红龙一号” 采用天回航天独家原创发明 “新型混合循环技术” 和结构融合设计,兼具高性能与高可靠性,可重复使用达 20 次以上,综合性能国际领先,应用后可大幅降低我国商业航天的运载效率和发射成本。
(记者 黄修眉)
一、机构称商业航天产业拐点已现,近期板块有望迎来密集催化
中国商业航天的 “黄金十年” 始于 2015 年的政策破冰,2025 年则成为其全面爆发的 “分水岭”。数据显示,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约 0.38 万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2.3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 29%,2030 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逼近 10 万亿元,展现巨大的增长潜力。
中泰证券研报指出,政策端,“航天强国” 明确纳入 “十五五” 规划建设目标,从政策定位上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预期 “十五五” 期间我国航天产业有望迎来更多政策支持。产业端:我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北斗导航等航天重大工程成功开展,为建设航天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商业航天产业正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超过 600 家,商业航天发射工位合计 25 个(在运营 18 个、在建 7 个),GW 星座组网发射明显提速,可回收火箭技术即将进入关键验证阶段,太空算力建设是大势所驱,商业航天产业拐点已现,近期板块有望迎来密集催化,建议重点关注商业航天方向投资机会。
二、相关上市公司:斯瑞新材、铂力特
斯瑞新材:公司直接投资天回航天 1000 万元。经查询,天回航天专注于领先行业一代的完全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发动机以及高效低成本先进商业运载火箭的研制,并实现规模化和商业化,打造商业航天新生态,服务全球商业发射市场。
铂力特:公司已助力蓝箭航天、东方空间、九州云箭、星际荣耀、星众空间、天回航天等多个商业航天客户完成发射、飞行任务,参与的多个商业航天项目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机构称该行业可能是 11-12 月最有预期差板块,这家企业深度参与行业试验验证
财联社资讯获悉,美国蓝色起源公司 13 日发射可重复使用的 “新格伦” 重型运载火箭,搭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探测器,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升空。此次发射,火箭第一级成功实现回收。
一、商业航天产业拐点已现
商业航天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中泰证券研报指出,航天强国战略稳步推进,关注商业航天投资机会。政策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国 “十五五” 发展奠定了总基调,“航天强国” 明确纳入 “十五五” 规划建设目标,从政策定位上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预期 “十五五” 期间我国航天产业有望迎来更多政策支持。产业端,我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北斗导航等航天重大工程成功开展,为建设航天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商业航天产业正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超过 600 家,商业航天发射工位合计 25 个(在运营 18 个、在建 7 个),GW 星座组网发射明显提速,可回收火箭技术即将进入关键验证阶段,太空算力建设是大势所驱。商业航天产业拐点已现,近期板块有望迎来密集催化,建议重点关注商业航天方向投资机会。
华西证券认为,商业航天可能是 11-12 月最有预期差板块,国内可回收火箭首飞成功,将解决商业航天最大瓶颈即火箭成本。一个低成本、高频次、规模化的中国太空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数据显示,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约 0.38 万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2.3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 22%,若按 25% 增速,2030 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逼近 10 万亿元,展现巨大的增长潜力。
二、相关上市公司:上海瀚讯、信科移动
上海瀚讯是千帆星座通信分系统供应商及 G60 星座载荷相关通信设备的核心承研单位之一,负责该星座通信分系统的保障与支撑,研制并供给相关卫星通信载荷、信关站、卫星通信终端等关键通信设备。目前与低轨卫星行业相关的研发项目有一体化信关站系统、TP 载荷分系统、VDES 载荷分系统研制、千帆一代地面系统、千帆一代在轨验证平台、手机直连卫星 5G 产品。
信科移动作为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先行者和重要参与者,在面向空天地一体的移动通信领域已积累了标准、技术及产业化优势,深度参与我国低轨星座的在轨试验验证,全面支撑客户卫星网络系统建设。
联化科技:六氟磷酸锂产线已建成并转固定资产,目前该产线仍处于技术改进阶段。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过去六氟及LIFSI价格低迷,公司作为新进入者新能源化学品业务较长时间处于试生产状态,实际产量有限,随着六氟磷酸锂和LIFSI价格高位落实,公司新能源化学品业务开工率有望上行,盈利有望改善。
农药、医药景气度有望持续上行。公司主要客户富美实(FMC)业绩已连续多个季度超预期,随着农药渠道库存恢复正常水位,海外植保龙头正步入新轮上行周期。公司作为海外植保龙头稳定的农药中间体供度商,受益于农药景气度修复。